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_浅析当前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_浅析当前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2004年第1期(总第83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1Feb.2004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浅析当前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中的问题●罗坤瑾(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媒体对司法机关及其活动的监督存在“双刃剑”的作用,即它既可以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独立。

本文透过大众传媒在报道法制新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与司法活动冲突的现象,从理论、实践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冲突的原因,并从制度约束层面探索使二者达到平衡的途径。

关键词:法制新闻报道;媒体监督;司法独立;传媒审判;司法审判;法治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4)01-0025-04 一、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复兴及蓬勃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我们知道,法制新闻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报道,不仅提高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法治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然而,法制新闻对司法活动的报道也有失偏颇之处,有时甚至阻碍司法活动的正常运作,导致了法制新闻报道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困境。

那么,要分析目前我国法制新闻报道的困境,首先就应对“法制新闻”一词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李矗在《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中对“法制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

“法制新闻报道”则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对于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的传播。

法制新闻报道具有多种功能:法制信息传播功能、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法制舆论监督功能、法制语警引导功能、法律咨询服务功能、法制文化传承功能和法制视听娱乐功能。

这里,本文所谈及的仅仅是法制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

它包括的内容可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看出:“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这三句话为法制新闻舆论监督指明了方向。

媒体监督司法表现在:(一)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必要性法治,标志着社会文明与进步,意味着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把政府及公民的全部行为纳入了法治运行的轨道。

法治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对国家权力的约束,离不开监督机制的保障。

从制度设计上考虑,媒体监督是遏制权力腐败的有力武器。

为了防止权力腐败,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但这种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设计有一致命缺陷:一旦掌权者进行权权交易,就会出现“官官相护”的局面,人民只能被当权者玩于股掌之间。

为此,我们还要依赖另一种监督模式,即广泛的公开的社会舆论监督,借此寻找一种终极控制权。

现实中,舆论监督的重任就落在新闻媒体身上,媒体有责任为民众提供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条件。

所以,媒体是公民行使和实现言论自由、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的阵地和工具。

媒体监督体现着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这种制约能弥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缺陷,促进国家权力(当然包括司法权力)的公正行使。

媒体监督虽然是一种软监督,但由于有它的介入,会促使权力制约机制收稿日期:2003-05-06作者简介:罗坤瑾(1980-),女,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25 生动活泼起来,因此,任何社会都不能对舆论监督的作用等闲视之,再跋扈的当权者也要对媒体监督畏忌三分,不少人“不怕上告,就怕见报”就是明证。

(二)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媒体对司法机关及其活动的监督,是指对执法过程的监督,监督执法部门是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这里媒体舆论同样存在“双刃剑”的作用,即它既可以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独立。

一般情况下,传媒对大多数案件的监督是有利于司法权公正行使的。

公民可以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社会威慑力来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保障和促进司法公正。

如郑州市的张金钟汽车肇事案,美国总统克林顿因其绯闻招国会弹劾案。

在司法活动中,由媒体“煽起”的社会舆论既会影响执法者对法律事实的看法,也会影响他们对法律制裁是否适度的评价以及产生相应的社会后果的判断。

因而这种舆论监督客观上起到抑制司法腐败,保障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介入司法过程往往存在较大的弊端。

通常人们对法律事件或法律行为的评价或看法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作为审判活动主体的法官与陪审员也概莫能外。

例如一些案件在未审结前因媒体的广泛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致使公众先入为主,形成刻板印象,法官在审判时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受舆论环境的影响,难以保证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审理。

正是这种舆论的负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严重侵犯了公民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出现了“传媒审判”的非法制趋向。

这方面的案例不少,下面笔者略举两例,透过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个案冲突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探索使二者达到平衡的途径。

如,《中国青年报》1999年9月22日“冰点”以《一审死刑,终审判15年,赵湘杰案改判追踪》为题,报道了被传媒称之为湖南“张金柱”的株州赵湘杰案。

赵酒后交通肇事撞死撞伤人后又接受异性按摩并拒绝交警传讯,被“焦点访谈”曝光,当地领导批示后,定性升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被判死刑。

湖南省高院二审认为,被告行为与危害公共安全罪不相符,应定交通肇事罪,因案情情节恶劣,以此罪最高法定刑15年量刑。

被告律师认为,一审判决畸重受到了舆论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行政干预”实现的。

一审判决在感情上满足了舆论,但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审法官认为,新闻舆论、社会影响、民愤等因素判决时是应该加以考虑的,当前提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规定的幅度范围内从重处罚。

又如,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发生了一起儿子残杀生母的“家庭暴力案”。

这起凶残的有悖人伦的案件,引起了全国新闻媒体的关注,几十家中央和地方的报纸纷纷对案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并对案件进行了措辞激烈的评论和分析。

在人民法院尚未开庭审理此案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就被某些媒体以一种毫无疑问的口吻报道为“故意杀害生母”的“罪犯”。

媒体报道的“先行判决”的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受众对案件的认识和判断,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法官的思想和情绪,当然也给他们正常的审判造成了影响。

再如像近段时间被国内众多媒体热炒的湖南蒋艳萍涉嫌特大经济犯罪一案,有报道说,仅3月20日至24日四天开庭审理期间,采访的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多达51家、100多名记者,长沙电视台自始至终对庭审情况进行了现场直播。

媒体声势强大的报道,让还没有被审结的这桩案子已在百姓心中有了结论。

蒋的律师认为,蒋艳萍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待法庭的判决,没有判决结论,一些媒体报道便称蒋为“犯罪人员”、“三湘头号巨贪”、有的“指控”蒋用肉弹轰炸40多个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有的甚至以“枪毙还少了”为标题,这有违我国刑法、刑诉法的“无罪推定”原则。

显然,媒体在报道此起案件时,违背了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客观的原则,只是从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角度作煽情报道,这种做法无疑会干扰司法人员的公正审判,做出不利于被告的判决,违背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类似的个案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近年来,传媒集体兴奋地把几起电视庭审直播视为中国新闻界进一步开放的标志,赞誉有加。

但这种最为大众化的形象报道是否就能挖掉司法的“暗箱”操作呢?社会各界人士对此评说不一。

司法界人士对此颇具开创性的举措持更理智的态度。

他们认为:司法程序具有特殊性,一起案件的审理是主审法官与律师、检察官以及当事人、证人等细致而严格的合作工作过程。

法庭是当事人双方利益相互冲突的场所,律师们需要一丝不苟地展开自己的论证,法官需要全神贯注地对庭审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作出及时而权威的回应。

媒体监督固然可以,但如果使用的方式具有干扰色彩,则势必会对26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 法庭秩序以及相关程序带来负面影响。

镁光灯刺眼的光芒,摄影师不停地走动,还有当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同时被成千上万公众注视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或诱发的“做秀欲”,都会妨害庭审过程的庄重与严谨,进而妨害案件的公正审理。

以上是对法制新闻报道对司法活动造成干扰,进而影响司法审判,破坏司法独立的事实陈述,下面具体分析两者之间冲突的原因。

二、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冲突的原因(一)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二者在运行机理上存在对立性一方面,司法独立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在法治国家,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后的合法手段。

它具有的终局性,必然要求公正性,以给予人们对国家、政府、社会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因此,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而司法独立又是司法公正的根本。

司法审判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要求与社会保持适度的隔离,相对隔绝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社会情绪对法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法官无须掌声、不惧骂名的真正依法律、依事实审判。

而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可能给法官、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最终使法官基于传媒对自身情感的影响或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作出有失法律公正的判决。

另一方面,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有天然的侵犯性。

媒体有自己特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并依据其利益基点发表自己的社会见解,包括对司法活动的见解。

这就在受众之间形成了“传媒审判”的事实,而这种传媒审判与法庭审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事实认定不同。

传媒审判中所谓的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事件,它缺乏技术性的证实或证伪,并不是司法所言的那种依法律规定,能够以确凿证据来证实的事实。

2、事实表述不同。

与新闻报道的一般题材相比,司法题材极为特殊,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程序性的特点,而某些新闻从业者中确实存在“不懂法”、“偏听偏信”和“滥加评论”等现象,为了吸引读者,扩大传播范围,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强调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其语言表达一般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容易对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误导。

3、评判标准不同。

如前所述,传媒主要是唤起公众内心的道德准则进行评判,而不是严格依照法律程序来审判,因此无法恰当的筛选公众所宣泄的与法制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社会情绪,理性的得出法律意义上的公正判决。

因而,当传媒审判作出的判决与法庭审判的判决不相符时,就把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矛盾具体展示为公众与司法机关之间的现实冲突,进而造成司法机关不可信的错觉,损害法律的权威性。

也正是由于司法要求的独立性、封闭性与传媒固有的开放性、透明性之间具有尖锐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