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 (共44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 (共44张PPT)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擅离安置
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 州时所写。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记事陈情。书信的文学功能多
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 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 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和其他文体一
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答”是“回答”的
意思,“书”是“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 地点。夜,点明了时间。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人称“山中宰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
2.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
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3.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 信。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 了”;今义:耳朵) ⑤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 ⑥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余)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 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原文精解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 精析:本文的总领句,点明了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 的基调。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精析:这两句话用简练的笔墨写山上之景,五彩的石 壁和翠绿的竹林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色彩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夕日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
精析: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欣然”一词显露出作者心中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
里散步。 精析:“亦”和“相与”表明二人心灵相通。
精析:通过描写这一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里)的确是人间的仙都。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能够置身于这种奇丽的景色中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 来走到门外。
中考变式问
1.请具体分析“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段文字
是如何使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 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音 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昏为 静,游鱼跃水为动。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 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留下完整、统一的印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高耸的山峰直插云天,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精析: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
就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生难字 沉鳞(lí n) 与其奇者(yù ) 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tuí ) 荇(xìnɡ)
②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③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①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②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自康乐以来(自从) ③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子和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月光照在竹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影也。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精析:连用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结尾的“闲人”是 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世。其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饮 湖上初晴后雨》《定风波》等。
《答谢中书书》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因政 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
的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写成的。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 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他被
相”。有《陶居集》。
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其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传
2.(浙江衢州中考,T1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自 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析。
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了高山流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