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同步练习姓名:分数:(满分40分,答题时间50分钟)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A.云霓磁铁薄荷淀不计其数B.关雎瞻仰小摆设徒唤奈何C.企望鞭苔电梯舱轻轻飏飏D.糠粞钢榄新浪潮无可逃遁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这本侦探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值得一看。
写事件,尽显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对涉笔成趣的地方反复渲染;有的地方虽然________,却显得含蓄浓缩。
虽然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但由于写的都是自己办案时______的事情,因此写得新鲜,现实感强。
A.不落窠臼三言两语耳闻目睹B.不落窠臼片言只语耳濡目染C.独树一帜三言两语耳濡目染D.独树一帜片言只语耳闻目睹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③②⑤④①⑥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④③②①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它只是有点儿像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②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
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虽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却隔着一层玻璃鞭笞着我的神经。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它疯狂地钻入地底。
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般的眼睛,我想出去!③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
我无可逃遁,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
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
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
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④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⑤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当我同隔绝的风在一起的那些瞬间。
4.“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4分)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是有一些改变的,作者开始仰望,但没有膜拜,可以看出,作者并未真正认可它,但已经有一种惊讶的心情,为后文的态度转变埋下了伏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埃菲尔铁塔的高大雄伟,使得一个鲜明的高塔形象浮现在读者眼前。
6.第二段作者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表现的?(4分)答:写出了电梯上升的速度之快,塔的高度之高和恐惧的心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近乎夸张的通过有形景物和错觉、幻觉写出了自己失重的感觉。
7.第三、四段巧妙地运用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感受?(3分)答:表达了作者因急速上升而产生的陌生感受,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能力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稀粥南北味张抗抗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
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
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
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
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
用粳米烧的粥又粘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
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
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
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
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
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
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
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
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
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
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
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
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
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
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
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
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
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
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
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
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
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
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8.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9.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
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3分)答:①条理清晰,按作者四处闯荡的顺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②突出主旨,北方的粥更能承载人生,使主旨更加鲜明;③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加完善。
10.结合全文,简说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
(2分)答:①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获取力量;②如今物质不再匮乏,喝粥已渐渐成为一种习俗。
四、语言表达11.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