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

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

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关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在常路镇西下庄村有一支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人李万成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皇山艺术团”,每年的庙会和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四处为农民演出。

所排节目有舞狮子、豫剧、小品、相声、唱歌等,深受农民欢迎。

但是最令老李发愁的是排练没有活动场所,演出服装道具缺乏,演员报酬几乎没有。

老李很想找赞助单位,但是苦于没有门路。

艺术团已经成立四五年了,演出50多场次。

2010年,老李四处化缘,好歹搭起了一处演出戏台。

但是排练时仍然只能在寺庙里,乐器只能东拼西凑,服装五花八门。

如今,在农村看惯了电视节目的农民认为太假,不如实实在在的农民自己的演出看着过瘾,往往一切准备就绪,场所成为难题,政府文化建设投入仍然少得可怜。

针对这种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鼓励农民自己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与政府投入相结合,采取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

可以以承包、租赁、买断等形式建设活动场所。

二是政府牵头农民文化团体与企业文化结合,形成企业养文化,经济促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政府提供场所,联系演出,帮助农民文化团体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闲置场所可以免费提供给农民演出排练。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现在全县招商引资呈现可喜的局面,各个企业陆续落地。

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也相继蓬勃发展。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另有很多企业正在消亡破产或者日渐没落。

究其原因,除了制度问题、财务问题、观念问题等等以外,企业缺少文化精神支撑是企业丧失活力和动力的主要原因。

俗话说得好“三流的企业用制度留人,二流的企业用工资留人,一流的企业用文化留人”。

企业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方式,它是共同认可价值观的体现,它本身并不产生企业利润,但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它能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为企业注入活力,提升企业业绩。

从蒙阴县的各个企业来看,很少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例子。

最近几年,银麦啤酒、蒙山酒厂和县人民医院等少数几个企业正在逐步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做的远远不够。

分析原因,我们的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只是浅尝辄止,被动的、无序的、盲目的在建设企业文化。

对于如何加快蒙阴县企业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几点展开:一、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诊断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企业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听到理念后,把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

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

第二步:搜集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案例。

第三步,对以上内容进行研究、加工,提炼成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

把这种精神用简练、隽永的词语组织起来,形成企业灵魂性文字。

三、对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与培训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

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

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

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1、晨会、夕会、总结会。

就是在每天的上班前和下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

总结会是月度、季度、年度部门和全公司的例会,这些会议应该固定下来,成为公司的制度及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思想小结。

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

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置。

4、树先进典型。

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

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网站建设。

网站上进行及时的方针、思想、文化宣传,寻找专业的跟企业文化相关的网站建设公司进行合作沟通,使之更符合、更贴近公司的企业文化。

6、权威宣讲.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7、外出参观学习。

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8、故事。

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9、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

陈列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物品。

10、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1、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

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2、开展互评活动。

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3、领导人的榜样作用。

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14、创办企业报刊。

企业报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企业报刊更是向企业内部及外部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公众和顾客宣传企业的窗口。

关于振兴乡村文化的建议现阶段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正在发生着显著地变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脱节现象。

往往经济上去了,而文化需求却显得很贫乏,甚至文化需求向颓废、淫秽、反动方向发展。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综合乡村所见所闻,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切实利用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和科普活动室等场所开展活动。

二是经常性的开展最基层的农民培训。

充分发挥农村三老协会、妇代会、计生学校、农民夜校的作用,开展好党政政策、法律制度、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下乡活动。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到基层农村,切实了解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坚决改变农民“被文化”。

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变“送给你什么”为“你需要什么”。

四是发挥乡村创作人才作用,写出农民自己的故事,真正触动农民的心弦,引起农民共鸣,切不可曲高和寡。

五是保护农民自己的传统文化,让老百姓感到被尊重,被认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农民参与到保护中和创作中。

六是鼓励农民文化团体发展,给他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必要时可以给他们联系业务,刺激他们壮大。

七是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传播奖,表彰那些对乡村文化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刺激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播中。

临沂五哥霍在峰(272327683) 12:26:25关于拯救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民俗文化总起来说就是那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风俗、传统以及由此引伸出来的文艺形式总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时候不是只看你科技如何进步,还要看你的民俗文化传承久远的程度。

在历史上,很多民族民俗文化消亡的同时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怎样赋予民俗文化以新内容,怎样把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结合蒙阴县实际,就传承民俗文化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搜集整理当地民俗传统、习惯技艺等,加以编纂成册,选取具有时代特色、启示意义的民俗,赋予他们新的形式和内容。

二是选取当地独有的民俗形式,去粗存精,整理成段子,用歌曲、戏剧、曲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在群众中传承,使之形成当地地域文化标记。

三是对重要的影响大的民俗,如:敬天仪式、成人礼仪式、宗族祭祀仪式等进行保护。

必要时可以发展成当地旅游文化项目。

四是把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民俗游,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五是政府参与指导,不能左右民俗文化发展方向。

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资金支持。

让民俗文化发展成为产业。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是,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和管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保障其正常运营,造成了以假乱真,穷于应付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见解,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转变观念,付诸行动。

农村文化建设搞的好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树立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办法,穷有穷办法,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更穷的观念。

在行动上,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目标纳入农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提高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