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综述【关键词】高血压;诊断;预防;治疗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中风等疾病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高血压防治不佳和相关伴随病症未能良好控制造成的。
高血压在老年人中极极其常见,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能有效控制高血压并协同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将有效降低中风等老年病、慢性病的危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高血压预防1.1饮食强调低盐低脂饮食(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g,少吃动物内脏、油脂食物;多次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限制主食摄入,对于肥胖冠心病患者要控制体质量,对于嗜烟酒者要戒烟、控制饮酒量,制定高血压病饮食计划,如多摄入含钾、钙丰富的食品。
1.2运动根据个人年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
宜循序渐进,开始应该以轻体力活动为宜,如快步行走、健身体操等有氧运动,每天1~2次,每次30~60min。
保证充足的体休和睡眠。
对于睡眠差、易醒者,可在睡前喝热牛奶200ml,或40-50°C温水泡足或选择自己喜爱的放松神经情绪的音乐协助入睡。
1.3心理健康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解除心理压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1]已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2高血压诊断2.1病史询问要详细询问高血压患者的患病时间和程度,自觉症状和病情经过,还要了解以继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体质量变化或夜尿情况,有无四肢乏力或蛋白尿。
询问与血压有关的药物(镇痛消炎药、中药、抗抑郁药等)的服用史。
因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有关,故还要详细询问高血压的家族史,仔细确认心血管疾病和肾疾病的等症状或既往史,以作为诊断时的参考。
2.2血压测定老年高血压的活动性较大,这是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仅凭一次血压测定并不能确切诊断。
要先去除摄取含咖啡因的食物、吸烟、饮酒、应激等影响血压的因素30min以上静坐15min以后,用尺寸合适的袖带,使袖带的位置与心脏保持统一位置高度测定。
在这样的条件下测定的,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10mmHg二者同时具备或具备其中之一者,均应不失时机的开始药物降压治疗.未达到上述数值者,要求4周内来院2次以上,若收缩压平均值≥140mmHg或舒张压平均值≥90mmHg二者同时具备或具备其中之一者,诊断为高血压[2]。
2.3听诊间隙听到柯氏音的第一音后,有时可出现动脉搏动音短暂消失后又复听到的现象,应将最初听到的动脉搏动点作为收缩压。
如果不注意测定,往往会使血压值出现过低评价。
这点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在并用触诊法测定时,需要将血压计袖带内的压力达到足够高。
2.4假设高血压对动脉硬化显著的患者用袖带血压计测定血压时,袖带并不能将动脉血管完全压迫,有时较之直接法测定的血压值显著为高,称为假性高血压。
实际上其发生率较低,与真正高血压者不同,他们几乎没有脏器损害。
2.5血压的波动性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减少血压波动的缓冲能力低下,故与年轻人相比,其血压的波动性较大。
有时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医师和患者谈话所引起的精神性应激就使血压显著上升,但进行2~3次诊察后,血压又大致降至正常水平。
因此,在判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疗效时,绝不能仅凭一次血压测定来决定,应该在2~4周内多次来院测定血压,同时参考家庭血压测定结果也十分重要。
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定血压也多见于老年人,为此不仅要测定坐,卧位血压,还应测定立位血压。
在考虑有餐后低血压存在的可能性时,还必须对进餐的时间加以确定。
2.6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与青中年一样,约5%。
不过,其原发病的构成有所不同,特别是老年人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性高血压较少,而发生率最高的为肾性高血压,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淀粉样变性等。
对伴有肾功能损害的病历,必须确认高血压,的发生时间和蛋白尿等的出现时间。
此外,作为老年继发性高血压中最为重要的是肾血管性高血压。
当听到腹部血管杂音,或在高血压治疗中血压急速上升,降压药的效果减弱,或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引起肾功能恶化时,首先应怀疑本病。
老年人服用中药者也较多,必须注意由此引起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3 高血压治疗3.1降压药物的选择选择降压药物时,应考虑是否为理想的长效,降压平稳和强效的降压药,药物对临床硬重点(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影响,药物对靶器官结构重构的影响﹙中间终点﹚。
药物对代谢紊乱的影响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耐受性及经济承受能力等。
对于血压轻度升高,总体心血管风险偏低或中等的患者,起始治疗可选择单药治疗;对于2级3级或总体心血管风险较高或极高的高血压患者,最好选择2种降压药物低剂量联合应用作为初始治疗,如有必要,随后可增加药物剂量和药物种类。
对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和老年患者,通常应逐渐降压,而对高危高血压患者,应尽快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起始最好联合用药并快速调整剂量。
当然,在药物治疗前或治疗时均应教育患者戒烟、限盐、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等以及主张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特殊人群应按照心血管疾病指南实施个体化治疗。
对高血压患者应长期随诊,督促治疗实施情况,观察个体患者对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3.2丹参酮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丹参酮是丹参主要的脂溶性有效活性成分,是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
李欣等观察了丹参酮对实验性动脉再狭窄的影响。
结果发现经丹参酮治疗4周后,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显著减小(P均<0.05),相对血管面积显著增大(P<0.01);实验还发现丹参酮治疗组结扎侧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减轻,而空白组则增厚,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丹参酮可抑制内膜增生,对血管再狭窄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同时还发现丹参酮具有改善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心肌肥厚、防治心律失、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此外,丹参酮还具有减轻脑缺血缺氧损伤、防治再灌注损伤、抑制心和脑微粒体Na ﹢,K﹢-ATP酶Na﹢,K﹢-ATP酶与正性肌力相关作用。
3.3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孙立群等研究了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发现氨氯地平对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并有抗心绞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8h左右血药浓度达高峰,7~8d后血药浓度达稳态,半衰期为35~50h,为长效制剂,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依那普利为长效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作用约为卡托普利的3~5倍,对肾性高血压作用特别显著,能增加肾血流量,主要通过抑制ACE活性,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及缓激肽的降解减少,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大动脉的顺应性,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对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及一些并发疾病也具有较好的疗效,主要表现为减少肾小球硬化,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收缩功能等。
本品1h起效,活性型依那普利达峰浓度为4h,半衰期为11h,维持24h,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在降压效果和降压幅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心律影响无显著差异。
2种药物降压平稳,不会因1d内血压波动范围大而造成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疗效肯定,只需每日服用1次即可平稳血压,且不良反应小,适合老年1~2级高血压患者长期门诊应用。
这符合老年高血压治疗策略所主张的一线治疗应选择单药治疗方案。
此外,氯胺地平除降压外对缺血性心脏病有疗效。
依那普利除降压外对心脑肾器官有远期的保护作用,尤其对左心功能不良有改善和保护作用,建议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药物治疗。
4 小结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居死亡率第一位。
人类的健康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有着重要关系。
因此,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为主。
少吃过咸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不吸烟喝酒、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保证生活规律性。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规率服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韩亚利等。
社区内高血压病治疗观察「J」。
社区卫生与健康,2007,5(3):243-244「2」李欣,张蓉,林治荣,丹参酮抑制血管平滑肌异常增殖的实验研究「J」。
中国药理通讯,2003,20(1):35「3」谭为华,卫蓉,丹参酮在心脑血管疾病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52-54「4」孙立群,宁桂兰。
氯氨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社区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比较「J」。
药物与临床,2006,14(5):552-553 「5」丁良菊,刘经华,刘艳秋.对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J].牡丹江医学学报,2007,28(4):98,「6」朱文玲.降压药物合理选择[J].临床药物治疗,2007,5(5):16-21.,「7」徐绮,朱金林,王崇行.一表两方法治疗社区高血压病的初步探讨[J].社区卫生保健.2006,5(5):322-323.,「8」倪卫子.复方卡托普利联用尼群地平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治疗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324-325.,「9」王可欣,丁淑英;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年06期,「10」宛新铮,罗菊明,胡敏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转化的初步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1期,「11」刘华;;老年人高血压病和脑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12」洪祥桃;洪宋贞;;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附184例疗效观察[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13」卓文燕,徐安定,李虹,余科,陈明星,林秀华,冯凤玲,罗志耘;高血压病程与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脑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14」黄晓波;胡蓉;;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J];重庆医学;2006年02期,「15」孙英贤;;中国农村高血压发病和治疗的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