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异同

论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异同

∴∴∴∴∴∴∴
2006年拾月 总第162期
A R T &D E S I G N
艺术的产物,它以延绵不断的技术传承和个体化制作为主要特色,直到今天仍存在于我们的造物活动之中;而现代设计则是工业化的产物,可以理解为是将一种规划、设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在当下现代设计发展之势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明了二者之间的异同将对我们进一步承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富有时代性的现代设计大有裨益。

一、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差异及对比1.工艺美术的个体制作、手工产品与现代设计的大工业化、批量化产品的对比。

一方面,工艺美术在农业社会中多以个体手工制作的形式实现其物质内容,在制作上多是个体手工产品;在宫廷或官府所属的作坊中,匠师们虽然有分工协作,但是这种分工仍然是作为个体制作行为的延伸方式存在的,匠师个体本身的技艺熟练程度对于工艺美术品的工艺水平和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工艺美术品如元代雕漆名家张成和杨茂的雕漆、明代韩希孟的绣品都因为其制作工艺的精湛和制作者个人手工技术的高超而被后世视为传世佳作或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

另一方面,作为机械文明产物的现代设计,规划和操作的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创意性、改良性等设计由设计师完成;而产品的工艺水平则与机械化生产条件包括机械设备的先进程度、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其是民间的工艺美术;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艺人不是社会生产性经济的主体,为数也不多,整个工业内的竞争不如其它生产性、经济性行
业激烈;整个工艺美术技艺的承传呈一种纵向的个体式、家族式、姓氏观念极强的形式,如“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等手艺传承规则被多数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者严格遵循。

这样一来手艺的私密性、家族性继承使其工艺美术产品保持了良好的个性、家族特色及信誉,形成类似于现代社会所推崇的品牌效应,但同时由于缺乏交流也阻碍了工艺美术行业整体技艺水平的进步与提高。

而就高档工艺美术品(大多是宫廷官府用品)来说,作为奢侈而富有赏玩意味的工艺美术品制作带有一定的官府垄断性和政治属性,更谈不上参与行业竞争,并受到一种不计工本的制作观念的影响。

现代设计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工业发展对各类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系统,促使了近代设计教育的产生。

自包豪斯
设计教育体系逐渐确立以来,关于设计的观念、
技术等知识被传授给广大准设计师们,他们学成之后,在一套不断多元化的设计教育思想体系的范畴内发挥个人的思维特色,使现代设计处于一个不断地被交流、探讨的过程之中。

行业技术的公开性和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强,其它学科如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现代设计实践当中,并对现代设计的变迁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时,现代设计已经成为商业利益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之一,其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商业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其行业竞争呈现出空前的激烈和广泛。

4.工艺美术的贵族化、政治性、鲜明的等级性与现代设计的大众化、文化性之间的差异。

在封建王朝时期,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其作品被严格地划分为官府制品和民间
「毛旭林
Mao Xulin

On Si mil ar iti es Hand icraf t and Mod er n Desi gn
宋代官窑粉青釉把杯
i g n
会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发达、艺术潮流国际化、流行趋势泛化等原因,尽管某些民族特质性的审美倾向还存在,但设计作品的地域性差别越来越淡化。

工艺美术时代,由于交通、民族交流等条件的限制,加上手工艺人与其作品之间亲密无间的、一对一的关系,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个人的作品更是在细节和整体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如元代的工艺美术则在大体上形成了南方重秀美优雅,北方偏雄壮宏大的整体局面。

当代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各种现代性因素如经济一体化、交通运输发达、国际性艺术大交流而已经鲜见明显的地域差别,一种设计上的流行风格或趋势一旦兴起,其影响就会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或区域,进而形成一种在一段时期内和较大范围内比较稳定的艺术风格,如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流线型运动”,其兴起后很快就影响到广大欧洲国家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形成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趋势。

3.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以纵向形式为主,在农业社会环境中,行业竞争相对平和,高档工艺美术品(宫廷用品)的制作反映出一种不计工本的制作观念;现代设计的技术性要素大多是公开的,处在机械文明和商业社会中,行业竞争广泛而激烈,经济效应和功能被视为现代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由于农业社会以耕织为主要的物质生产形式,工商业不占主要的经济地位,工艺美术品及其制作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微弱,尤
装饰
DOI:10.16272/11-1392/j.2006.10.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