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非常清楚. 类似的有趣现象也在伦敦圣保罗教堂的耳语回廊(Whispering gallery)被发现, 并且早在1910 年LordRaleigh 就已率先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其原理是声波可以不断地在弯曲光滑的墙面反射而损耗很小,所以声音可以沿着墙壁传播很远的距离。
这种效应被称为耳语回廊模式(Whispering Gallery Mode,WGM), 这里我们也将其称为“回音壁模式”。
类似于声波在墙面反射, 当光在从光密向光疏介质入射且入射角足够大时, 也可以在两种介质表面发生全反射, 那么在弯曲的高折射率介质界面也存在光学回音壁模式. 在闭合腔体的边界内, 光则可以一直被囚禁在腔体内部保持稳定的行波传输模式
模式体积越小, 相同能量的光引起的局部电磁场强度越大, 因此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就越强
品质因数:衡量谐振腔优劣很重要的参数就是其品质因子(Q值),其定义如下: Q = ωI
P =ωτ
其中ω为该模式的频率, I为腔内的光场能量, P是能量损失速率. 谐振腔中的能量随时间指数的变化为,对应模式的光子寿命为τ。
明显Q 值越高,光子寿命越长,那么被束缚的光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就强,反之相互作用就弱。
力—光耦合原理:当光在谐振腔内传输时,光辐射压力产生的微小力导致微腔腔壁发生微小移动,从而将光学谐振腔的机械本征模耦合到光学本征模,并且改变了谐振腔的光学共振模式。
当功率足够大时,该相互作用力导致腔壁再生振荡,再次改变了光学共振模式,从而使得透射谱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对透射谱变化的研究,可以得到微腔腔壁的受力情况。
很难通过自由空间直接收集或者利用高斯光束来激发. 因此, 人们一般采用外部的近场耦合器件将光有效地耦合进出微腔,如光纤锥, 光学波导和棱镜
波,衰逝波。
由于其幅值随与分界面相垂直的深度的增大而呈指数形式衰减,而随切向方向改变相位,因此也是表面波
微环与光波导的参数设计:为了能够实现光在微环谐振腔和波导内的单模传输。
利用有效折射率法对其单模特性进行仿真计算,设定波导的宽、高相等,
通过Matlab 软件得到了如图2(a)所示的仿真结果。
m =0,为基模传输曲线; m = 1,为一阶模传输曲线; m = 2,为二阶模的传输曲线,由图可知,当波导高度介于0.2~0.7 μm 时光波导中只可进行单模传输,当波导高度高于0.7 μm 时,该波导可进行多模传输。
图2( b) 为利用beamprop 软件对宽、高均为0.35 μm的波导进行模态传输的仿真结果。
可以看出: 该波导对光的局域能力较强,实现了光的单模传输。
由公式( 9) 可以看出: 该器件的灵敏度不仅与悬臂梁参数、环形微腔的位置以及质量块大小有关,实际上很大程度还取决于微环腔的品质因数( Q) 。
同时,耦合效率也是影响加速度计性能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理想的条件下,根据实验背景要求,设定微环半径为4.6μm,为了满足传感要求,必须使其耦合效率达到最大,即临界耦合。
图3 表明耦合效率会随耦合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呈线性关系,在0.03 μm处有最大的耦合效率。
但当耦合间
距为零时,由于不能形成倏逝波耦合,因此,耦合效率极低,约为38.43 %。
图4 所示为耦合间距与品质因数Q 的关系曲线。
由图可知,在间距为0.1 μm 左右时有最高的品质因数,参照图3 可知此,时耦合效率为75%左右。
然而,在图3 中的耦合效率最大处,其相应的品质因数却极低。
因此,该微环谐振腔的参数设定为高h = 350 nm,宽b = 350 nm,半径r =4.6 μm,耦合间距d = 0.1 μm
此加速度计为非接触工作模式,同时为了与微环尺寸有较好的匹配,设定悬臂梁长度约100 μm,宽度约为13 μm,厚度约为1 μm。
质量块位于悬臂梁自由端,其长、宽、高分别为25,13,25 μm。
由于硅材料能够承受的极限应力为340 MPa,但实际应用中,不应承受高于极限应力的2/3,因此,该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为105gn,相应的压力为122 MPa,在靠近悬臂梁自由端的微环边缘处会产生0.43μm垂直方向的位移量,而在103gn 时,该处则只有4.3nm的位移变化量。
当传感器受到103gn以下的加速度冲击时,相应的形变量不足纳米,谐振波长的变化较难分辨,因此,相应的量程约为103~105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