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雅艺术进校园

高雅艺术进校园

简介
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
“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学生普遍欢迎和赞誉。

活动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民族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交响乐: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交响乐”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它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通常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格调庄重;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能将听众带入音乐的最高意境和无限的想像空间。

“交响乐团”:通常由弦乐、管乐、打击乐三大声部组成,小规模的交响乐团一般有大约20-30名乐手,而大型的三管乐团演出阵容可达百余人。

中国乃至远东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是上海交响乐团,国内最有名的是中国交响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

其它知名乐团包括北京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

国际上最知名的乐团是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

交响乐团乐器构成:
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等
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大鼓、钢片琴等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60多年。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

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

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李心草
李心草,先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大学,现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常任指挥、韩国釜山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陕西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中国少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乐器
(1)小提琴:小提琴(意大利文:IL violin)是一种弦乐器。

总共有四根弦。

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

(2)长笛: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

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14K、18K、20K、24K金,白金、铂金长笛等。

(3)双簧管:双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时得到广泛使用。

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是出色的独奏乐器,同时也善于合奏和伴奏。

此外它还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乐队以双簧管的小字一组的A音定音)。

双簧管音色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被誉为“抒情女高音”。

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中的忧郁而优美的白天鹅主题就是由双簧管吹奏的。

双簧管难度高,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最难的乐器。

由于音色甜美,更被称为“公主”。

(4)圆号:圆号,唇振动气鸣乐器。

又称法国号,英语french horn。

铜管乐器,铜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状号嘴,喇叭口较大,通常有4个键。

圆号被称作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

圆号虽属于铜管乐器但不但能吹出铜管嘹亮的声音还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

圆号声音柔和、丰满,和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

在交响乐队中,通常使用4支圆号。

(5)竖琴:竖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گنچ),是一种大型弹弦乐器。

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伊朗)。

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

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6)定音鼓: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

由鼓面和鼓桶,以及鼓槌组成。

鼓面原来用动物皮革制作,50年代发明了塑胶鼓面。

鼓桶原来用铜制作,现在通常使用比较轻的合成纤维材料。

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

《梁祝》:该曲由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合作于1959 年。

他们以民间传说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将中国戏曲(越剧)音乐与西方音乐体裁和作曲技巧相结合,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有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被人们惯称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由三部分组成:“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

乐曲用越剧唱腔为素材创作出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浑厚的音色代表梁山伯,两相呼应。

中部则采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与小提琴的华彩乐段一起把乐曲推向高潮。

最后,乐队将音乐带入了梁祝化蝶的神话意境,爱情主题的再现是人们对世间忠贞爱情的向往与歌颂,体现出“生前不能共罗帐,死后天上成双对”的中国式的浪漫主义精神。

《命运》:这部交响曲创作于1804 至1808 年。

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是所有交响曲中最短小、最紧凑、最有力的,也是最著名的,它被称为“命运主题”,因为据说贝多芬曾指着总谱上的这一主题说:“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这句一直被后人传诵的话出自作曲家晚年的助手和朋友安东·欣德勒的转述,很多人认为欣德勒的话未必可靠。

因此,对这部交响曲的理解也未必遵循“命运的敲门—与命运的抗争—思索与行动—最后的胜利与凯旋”这样的思路。

当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于1808 年12 月22 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时,法国大革命已过去了20 多年,但贝多芬作为这场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理想的支持者,他在这部交响曲中确实表现了某种人类理想和观念,他在这部作品中对交响曲这一传统形式的许多革新。

《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德斯基•冯•拉德茨伯爵是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

在1850 年-1857 年,他任伦巴地- 威尼斯地区总督时期受到全军爱戴,被爱称为拉德斯基老爹。

他以91 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 日。

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在1848 年,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1987 年,随着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中国的直播,《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欢乐旋律传入千家万户,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主题,仿佛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

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出现优美动听的轻柔主题,最后在反复第一主题后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