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2019
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2019
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电脑里,从而识别商品的 种类和价格.如图所示,条形码由黑白相间的条纹组 反射 选填“反射”或 成,其中白色条纹能够________( 吸收 选填 “吸收”)各种色光.黑色条纹能够________( “反射”或“吸收”)各种色光.
17.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以烟雾,用手电 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 通过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图甲):
(2)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12.0 15.0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12.0 15.0
像与物大 小比较 等大 等大
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 等于 物体 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 小________ 到平面镜的距离.
16.超市里收银员收款 时,往往用一个类似探 头的扫描器照射商品上 的条形码,扫描器将光
答: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
黑板“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字上发生漫反射, 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 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 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5.(2015苏州)下列现象中,属于反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路灯下形成人影 C.阳光下可以看到彩色的花 D.河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A
B
C
D
12.(14芜湖)如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 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所在的位置,像 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 成一实像
第四章
济宁三中 2019.1.7
学习目标
• 1.能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 能运用这一知识对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 m/s。
如果从看到闪电到 听到雷声的时间间 隔为2.5s,则人离 发生闪电处的距离 为 850 m。
• 3. 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现象。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虚像”、“对称”
完成下列作图: A
A
B
B 确定AB在平面 镜中像的位置
A为发光点,画出经平面 镜反射后过B点的光线
• 6.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 7.能定性描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基本内容;能大致作出光 的折射现象光路图,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对常见的生活、 自然现象进行分析。
• 8.知道两种透镜的光学性质,会画基本的光路图。
• 9.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
• 10.了解眼睛的视物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 力矫正方法。
他们都是戴的什么眼镜?
巩固与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_____ 0 度,反射角____ 0 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相反 。 的方向________
15.(14南宁)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 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 纸、笔、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 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 刻度尺。选
位置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 前 选填“ 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 前”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 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等效替代法 选填“ 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 虚 像。 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_______( 不变 选填“变 大”“不变”或“变小”)。
34 27 22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把得出的结论写出两条填在横线上. 对于同一透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远,成的像到 . ( 1) 。凸透镜的距离越近。 。 在成实像的情况下,不同的透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 ( 2) . 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成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越大。 。
19.2011年3月5日,第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 会堂开幕,雄伟的人民 大会堂气氛隆重热烈, 万人大礼堂里灯光璀璨, 巨型国徽在主席台 帷幕中央熠熠闪光,10面鲜艳的红旗分立两侧.某记者 使用的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图中 a 所标的a、b、c三点中,点_______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 如果他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拍摄下了人 民大会堂精彩的画面,如图甲、乙所示.结合图分析可 乙 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 知,拍摄照片______
附加题: 1.如图所示的手影表演的光 学原理是( D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 线传播 2.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或 90º . 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150º
15º
15º
30º
15º
30º 15º
11.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当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增大20°时,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则原来的 入射角为______ 25° 。
12.一束太阳光沿着与水平地面成60°角的方向照射到 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是( B) A.120° B.60° C.30 ° D.0°
凸透镜 的焦距 /cm 14 物体到 凸透镜 的距离 20 像到凸 凸透镜 像的 透镜的 的焦距 正倒 距离 /cm 47 倒立 16 物体到 凸透镜 的距离 20 像到凸 像的 透镜的 正倒 距离 80 倒立
14 14 14
30 40 60
26 22 18
倒立 倒立 倒立
16 16 16
30 40 60
20.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 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 光具座 、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 焦距 .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 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 移动 光屏 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 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6.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此时若用硬 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光屏上不能成像 B.要把光屏移动到合适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 C.能成像,像是原来的一半 D.光屏上仍成原来的像,像比原来的暗
7.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 m/s的速度离开 平面镜,则像离开镜的速度是( ) A.4.5m/s B.9m/s C.0m/s D.无法确定
关。例如水中倒影的“影”和立竿见影的“影”,前 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由 _____________ 光的直线传播 形 者是由 ________ 成的。 6.身高1.68 m的小颖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她 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_m 1.68 ,她以0.5 m/s的速度靠近平面 镜,像相对于她的速度为____m/s 。 1
3.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 确的是( B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4.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太阳的视觉位置
太阳的实际位置
9.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
光的直线传播 来解释. (1)该现象可以用______________ (2)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 的像比原来____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或 变小 “变小”).
10.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º ,若让镜面转动15º ,
Hale Waihona Puke 大于 入射角, 21.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______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 射角_______ 小于 入射角.(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 22.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很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 近视了,为了矫正视力,他们都戴上了眼镜.那么矫 大 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___.
13.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由90º 减小到60º 时,则反 射角( D ) A.由90º 减小到30º B.由30º 增大到90º C.由30º 减小到0º D.由0º 增大到30º
14.在探究“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 重合 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__________. 若用光屏 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 不能 将_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 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
8.当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变小时,反射角将( A ) A.变小 B.不变 C.增大 D.无法判断
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 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 B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7.桥在河里的倒“影”和立竿见“影”,前者是由光的 反射 引起的,后者是由光的_________ 直线传播 引起的. _______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了美丽的 江南风光,诗人看到的日出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 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________ 折射 而形成 以下 的像,太阳实际在地平线________( 选填“以下”或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