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导学案_1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 智谋:包公审驴》 公开课导学案_1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勾画、品读,感受包公审驴的全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包公的大智大谋。

3 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品读,感受包公审驴的全过程,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包公的大智大谋。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板书:小偷换驴,刘五告驴)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包公是如何来审这头不会说话的驴被告。

(板书:包公审驴)
二学文
1 师:齐读3——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齐读课文,举手汇报:这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奇案。

2 师:什么是“闻所未闻”?这个案子又奇在哪儿?
生思考作答
3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能够吗?
生思考作答
注:引导出包公审案的必要性。

4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的呢?请同
学们默读3——10自然段,看看包公审驴时一共下了几道命令,用“①②……”标出
生汇报四道命令(PPT.出示)
5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道命令,(PPT.出示第一道命令)包公相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关驴饿驴(师板书)
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衙役们差点没小出声来
师:他们为什么想笑?
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引读第四段第②句,“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还是不想笑?
生:想笑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师:虽然衙役们都觉得这个命令不可思议,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个命令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根据课文内容汇报
师:他们愿意这样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6 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此时是什么样子?
生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7 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生接读)
师:这时,包公又要?
生:打驴(师板书)
师:你从哪儿,能够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
(PPT.出示: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
指导感情朗读
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
生想象作答
8 师:末了,包公下令道(生接读)此时,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放驴
9 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道命令(PPT.出示:第四道命令)
师: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跟踪驴
10 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究竟?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板书:刘五得驴)
11 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课没想到就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居然让小偷绳之以法,将驴物归原主。

不行,咱们看看包公究竟为何能审出这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那天,是谁把衙役们带到田庄,找到刘五丢失的那头驴,捉住小偷的?
生:那头瘦驴
师:驴为什么会带他们去?
生:因为他三天没吃没喝,还被打了
师:是谁下令要对驴这样的?
生:包公
师:没有这些命令行吗?包公为何会下这些命令?
生:熟知驴的本性
师:包公之所以下令关驴、饿驴、打驴,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
生:苦肉计(师板书)
师:你觉得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生举手作答
12、重新回到包公下的四道命令(PPT.出示四道命令)看看他的哪些动、神情,能够让你感受到他的足智多谋?
生举手作答
13 、师:在这个案件中,还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生:小偷使用掉包计(师板书)
14、师:同样使用了计谋,结果不一样,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生: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师:同学们的聪明要用在?
生:学习上
师:学完本课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上,好好学习。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小偷换驴(掉包计)
刘五告驴
包公审驴:饿驴关驴打驴(苦肉计)
刘五得驴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的设计采用反扣的方式,更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包公的命令产生疑惑,当得知故事的结果正是由那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四道命令产生时,在来反扣包公的动作、神情,让学生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1、落实教学目标,从整体入手。

比如:本节课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演课本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适时渗透剧本知识。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角色名称、角色任务、角色特点、主要表现形式等,既能够减轻学生表演难度,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性,做到短时间内,我能撑教学任务,实现惜时增效。

2、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设计不够完美。

在“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环节中,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写批注之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大胆想象当时包公会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外连接《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学生读文,说启示,紧接着谈话:什么时候能够用智谋?什么时候不能够用智谋?诸葛亮得到启示后是怎样做的?对于诸葛亮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升华文章主题做好铺垫。

练一练环节中,学生展示课本剧表演,能够先让学生分析各个人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增强表演的真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