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 角色游戏
学前教育专业 于帅琦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游戏分类: •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
游戏。 • 规则性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
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 造性地反映显示生活的一种游戏。(《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 也称为象征性游戏、模仿性游戏、装扮性游戏、社会性 游戏。 通常有一定的主题,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 。 角色游戏实际上是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在编剧和演剧 。开 始于2.5-3岁。
外部条件:“再现成人生活劳动” 内部条件:心理发展水平提高 角色意识与角色认知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二)角色游戏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从认知发展来看,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象征性阶段 主要表现水平:
模仿成人的个别行为,游戏材料是形象的玩具, 游戏内容则以摆弄物品为主。 第二阶段:主题、情节阶段 主要表现水平: 重视游戏的情节,出现了游戏的真正主题,情 节之间的连贯性、有序性增多。
(《幼儿园游戏》科学出版社,董旭花)
七、角色游戏的指导
角色游戏的间接指导法 1. 创设游戏环境,提供玩具材料。 2. 教师扮演角色,参加幼儿游戏。 3. 运用语言指导游戏。 一般指导: 角色游戏的过程分三阶段:(指导任务) 1、组织游戏过程:选择主题,分配角色、布置环境、选取材 料等。 解决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在哪儿玩。 2、展开游戏过程:丰富情节,深入角色扮演,推动游戏发展。 3、游戏结束阶段:愉快的结束;做好评价;整理工作。 重点指导:指教师根据提出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扮演游戏
结构的各种材料
可以以物代物,以假象来 反应角色的身份
无法开展游戏
在创现造实生活的基础上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想象、创造
要求一般
要求一定的结构技能
(《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的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启示1: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启示2:教师在选择角色游戏时要考虑 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想象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情景迁移 (独立自主性)
以物代物 (象征性)
以人代人 (社会性)
启示:主动创设游戏情境 启示:提供适宜的材料
启示:增进幼儿对角色的认知
角色游戏结构的特征
• 1、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 机能性角色 • 互补性角色 • 想象性的或虚幻性的角色
• 2、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 3、假想游戏的动作和清净的-概括性 • 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 5、游戏主题的社会性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
思考:在幼儿园里你看到过哪些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与角色扮演
• 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叫做“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游戏 Role-playing game; roles play games; role play game” 角色游戏 role playing game;role games “角色扮演”是角色游戏的核心因素,而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 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 (《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华爱华著)
(三)角色游戏的动作: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四)角色游戏的物品:包括玩具和各种游戏材 料。
(五)角色游戏的规则
• 规则的特点:规则是內隐的;规则是灵活、多 变的。
• 规则的内容:扮演角色的规则 使用物品的规则 场地使用与游戏情景转换的规则
五、角色游戏的功能
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 培养角色意识(包括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 • 培养合作能力; • 培养社会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 • 发展健康情绪; • 培养助人行为; • 培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 • 发展语言、理解、表达及交往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相同点 不同点
角色游戏中的角色 表演游戏中的角色
扮演角色
扮演角色
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 种人物。
情节:显示生活的印象
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创 造
来源于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反 应的是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 在文艺作品的基础上自己想象、 创造。
(《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
本质 物品的缺乏 反映的主题 技能
从社会化发展来看,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个人独自游戏阶段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游戏 第三阶段:组合游戏
发展趋势: • 模仿成人个别事物——反映成人社会复杂的社
会生活的方向发展; • 从幼儿个人游戏——合作游戏、组合游戏的方
向发展。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要素
(一)主题 主题来源:儿童的生活经验 (二)角色扮演 1. 角色扮演的手段: 角色行动、角色语言、角色表情 2. 角色扮演中的角色类型: 单一角色、同一角色、互补角色、支配性角色 3. 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 模仿、角色意识、角色认知 (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
• 思考: • 什么原因导致了幼儿做出角色的选择? 模仿爱戴尊敬的成人 对恐惧害怕的人或事物模仿 模仿“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 等等 情绪情感与性别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一) 角色游戏的产生: 动机:模仿动机、情感动机、认知动机
(《幼儿游戏理论》16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华爱华著)
(李建群,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2013)
七、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一)前期准备 •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 2、提供适合的场地及丰富的游戏材料 • 3、提供充足的时间 • (二)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 1、鼓励和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 • 2、教会幼儿分配角色 • 3、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 4、根据年龄特点指导 • (三)结束工作 • 1、愉快地结束游戏,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 2、引导幼儿收拾材料与场地,培养良好游戏习惯 • 3、评价游戏、丰富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五、角色游戏的功能
1、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六、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常见的问题
1、幼儿园小班没有专门的角色游戏区 2、角色游戏区不开放 3、没有专门的游戏时间 4、游戏主题单一 5、角色游戏区投放材料种类相对匮乏 6、教师的干预以直接干预为主 7、游戏评价以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