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试卷
出卷人:赵志红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_____为基本活动。
”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A.学习
B.游戏
C.教学
D.体育
2.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3. 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A格鲁斯B斯宾塞C霍尔D艾里克森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 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
C.19世纪下半叶
D.19世纪上半叶
6.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7.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地点是在
A北京B湖北武汉 C湖南长沙D湖北武昌
8.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9.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角色游戏
10.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C音乐游戏D玩雪游戏
11.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 D 游戏规则
12.“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D智力游戏
13.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D足量的游戏人数
14.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5.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室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 20平方米
B 40平方米
C 50平方米
D 60平方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帕顿根据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对幼儿游戏行为分为偶然的行为、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种类型。
2.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平行介入、合作介入和指导性介入。
4.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5.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感觉运动游戏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
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2.角色游戏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3.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探索游戏的更复杂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倾向于从获取信息较为更大程度的娱乐满足。
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活动。
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答:1)帮助幼儿加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
2)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
3)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发展幼儿的语言和表演才能
2.结构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答: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既可分别独立地进行,又可在进行中联结在一起。
1)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2)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游戏的支柱。
3)建构过程具有创造性。
4)结构成品具有艺术性。
3.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有哪些?
答:1)教师示范表演
2)帮助幼儿选择与熟悉表演内容
3)训练幼儿的表演技能
4)通过参与幼儿的表演对游戏进行指导
5)以观众的身份进行场外指导
五、论述题(16分)
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现场指导中教师的双重身份。
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的身份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
教师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的这种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儿童的行为。
一方面,教师应作为儿童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教师的这种游戏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
世界”间的距离,使孩子们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禁畏惧,从而营造一总宽松和谐的人及环境和精神心理气氛。
另一方面,教师又需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
如启发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儿童思维,克服困难,解决游戏重的问题,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
教师在对游戏进行教育引导时,不能仅仅作为纪律维护者或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儿童游戏外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游戏中的潜在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指导者的身份要求教师对待儿童的游戏不能放任自流,纵然不直接进入儿童的游戏中,也始终是有意识的教育者。
教师这两个身份是辩证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指导作用的发挥是否得当是以儿童主体性发挥得是否充分为衡量指标的,当然,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又是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影响的。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