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网络安全研究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起初多从计算机技术角度分析保护网络软硬件及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社会科学介入这一问题的开端。
国内关于网络安全的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研究初期( 20 世纪80年代- 2000 年前) : 初期研究多以信息安全讨论较多,每年发表几十篇社科学术论文。
二是发展时期( 2000- 2010 年) :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研究问题,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三是兴盛时期( 2010 年至今) : 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迅速发展,以每年上千篇文献的速度增长,其中,以政治学、情报学、经济学出发的研究较多,尤其对网络空间政治与国家安全、全球网络安全及治理困境、网络安全威胁及态势分析、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及启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对策探索等几个问题的讨论较多,成果也颇为丰硕。
目前,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注重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以关照现实、制定方案为目标的对策研究。
1 网络安全文献统计分析为了观察网络安全研究发展历程,统计其历年的文献是最好的方式。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 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 中,有大量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的文献资料,有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多种类型。
在CNKI 数据库中全文搜索“网络安全”,截至2016 年1 月27 日( 本文数据搜集时间,下同) 共有3 869 646 篇文章。
考虑到文中出现“网络安全”一词并不表示文章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随后又在CNKI 数据库中搜索了篇名、摘要、关键词三个要素中含有“网络安全”的文献数量,结果文献数量大幅下降,分别为39 989 篇、170 650 篇和60 200 篇。
网络安全这一概念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以诸多文献都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
根据CNKI 对文献的归类,有自然科学( 简称“自科”) 和社会科学( 简称“社科”) 之分,在以上文献中,社科文献占比例并不高,从不同要素进行考察,分别通过全文搜索、篇名搜索、摘要搜索、关键词搜索“网络安全”的社科文献,数量为1 028 691 篇、6 569 篇、29 849 篇、12 185 篇,分别占各自文献总数的26. 6%、16. 4、17. 5%、20. 2% ( 见) 。
网络空间安全是近期概念,其大量研究大概是从美国官方确定这一概念开始的,但其中蕴含了网络安全研究的一个转向,即是在原有自然科学领域之外,专门生出一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网络安全的科目。
暂且不论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的异同,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开始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
所以本文将这一概念的文献也做了统计,不仅方便读者看到这一转向,而且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关注与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期,通过CNKI 数据库全文搜索“网络空间安全”,截至2016 年1 月27 日有28 000 多篇相关研究,其中社科文献17 000 多篇,占全文搜索总数的60. 1%,远远高于网络安全社科文献占其总数26. 6% 的比例,可以窥见“网络空间安全”这一概念的社科属性。
关于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历年文献数量统计表以展示。
为CNKI 数据库历年全文搜索“网络安全”一词的文献统计,最早文献见于1954 年,仅1篇; 1984 年上升至1 049 篇,首次突破千篇/年; 至2000年,文献已达55 477 篇之多; 2015 年全年文献高达291 246篇,但相比2014 年有些回落。
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00 年后上升趋势明显。
这种上升趋势和我国政府、社会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变化有关。
1997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成立,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研究机构。
这个机构的成立是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成立的,该组织每年定期发布互联网发展报告,是中国互联网最为权威的统计数据,也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999 年,中国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开启了信息化的“开关”,相关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在2000 年数据出现重要折点的原因。
这一趋势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有同样的显现。
在CNKI 数据库中,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文献,1994 年仅有1 篇,2000 年有223 篇,首次突破百篇/年,2015 年则上升至3 939 篇( 见) 。
国内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初期( 20 世纪80 年代- 2000 年) 。
初期研究以技术层面探讨网络安全问题为主。
二是发展时期( 2000 年至今) 。
自2005 年开始,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逐步发展,每年有上千篇相关文献,其中大部分文献仍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仅有小部分文献属于社会科学领域。
如果将网络安全或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的社科部分剥离出来,会发现其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经济、传媒、教育、法律等。
为了揭示网络安全研究现状,展示不同学科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比重更为直观。
显示了关于“网络安全”的社会科学文献所属的多个学科,其中,经济类学科占据总量的一半还强,传媒、政治、教育、图书情报、法律分割了剩余的部分。
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多集中在网络政治安全、网络经济安全、网络社会发展、互联网信息安全、网络舆情、互联网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而真正从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出发研究网络空间的文章尚不多,从战略层面出发的对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就政治相关学科而言,研究内容也各有侧重。
目前,从网络政治、全球治理、现状分析、策略探索切入的研究较多,如探讨网络政治较多涉及网络主权、网络参政和意识形态安全; 就全球治理,多分析研究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具体政策及应对策略; 就网络安全现状,多讨论全球、各国的网络威胁,如网络犯罪、网络暴恐等; 就策略探索,多结合网络大国,如美国的网络空间战略,探讨我国的网络空间策略等。
在各类研究中,以对美国的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最盛,足可见网络强国在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历经30 年,国内的网络安全研究已发展成专门学科,尤以计算机研究领域最为突出,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开设了网络安全专业,体系日益完善,学科日臻纯熟。
而与之相比,网络安全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显欠缺,既无专门学科,亦无学术体系。
目前国内社科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特点是: 学科转向明显、多学科交叉研究盛行、研究成果持续增长,但现有成果多是结合某学科做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存在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的现状,暂以专题、部分研究带动学科发展。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亟需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是学界同仁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2 网络安全研究文献梳理网络空间安全日益为各方重视,在与之相关的研究中,有4 个方面是学界讨论较多且成果颇丰的,它们是: 网络空间政治与国家安全、全球网络安全问题及治理、国外及地区组织的网络战略、国内网络安全形势与对策,下文将逐一介绍这4 个方面的内容。
2. 1 网络空间政治与国家安全李斌认为网络政治是网络上客观存在且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联系的,“关于政治权利、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
熊光清认为网络政治是指“现实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以网络为媒介,在网络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
董文芳和郭秀萍认为网络政治是网民借助网络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政治形式,是”政治发展进入网络化时代的产物”。
刘建军和沈逸强调网络政治是一种网上政治与现实政治互动的双重过程,一是民众借助网络促使管理者改变或调整决策的过程,另一个是管理者通过网络实现调控信息表达和信息生产的过程。
陈潭、罗晓俊认为网络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政治主体、网络政治权利、网络政治行为、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政治民主。
就网络政治与国家安全二者关系而言,学界对网络主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网络政治的讨论较多,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
2. 1. 1 网络主权网络主权是指国家主权在信息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在网络空间行驶管辖权。
关于网络主权国际争论较多,有些国家认为互联网虽无物理疆界,却有政治界限,而网络主权只是国家主权在互联网的延伸和体现,倡导各国接受网络主权概念; 有些国家否认网络主权,认为互联网具有物理无疆界的特性,因此具有完全自由的特征,是理想的民主之地,所以不应有主权之说。
结合各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界普遍将以上认识归为两派: 一是以中俄为代表的“网络主权”派,认为网络虽无国界,但网络空间有主权,这种主权建立在以国家为疆界的国家主权上,相应治理也应在此基础之上; 二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全球公域”派,认为网络是自由、开放的,不存在物理疆域和国家界限,具有公域属性。
网络主权的差异直接导致欧美对我国的网络安全政策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质疑,尤其对我国的网络管辖权和控制权进行干扰,并且抛出“中国网络威胁论”“中国网络无民主”等论调,对我国的网络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主权的提法,有的从法律的角度,提出网络主权的合法性,并对我国应对国外质疑提供法律支持; 有的从保卫的角度,认为我国的网络主权受到侵害,对捍卫网络主权提出提高安全意识、制定安全战略、加强对外合作等建议。
还有学者以网络边疆的概念代替网络主权,认为应将网络空间以疆域划分而治,提高我国网络边疆的治理能力。
2. 1. 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上盛行的思想价值观念,“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承载方式虽不同,但都是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
有学者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有: 虚拟与现实相统一、数字化传播、文化渗透性、舆论导向性、非对称性特征、信息疆域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绝对自由化”特征、政治资源化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等。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有: 网络谣言肆虐、网络道德失范、多元意识形态并立、主流意识形态受排挤、西方意识形态横行、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等,有些学者认为“在互联网传媒平台上,互联网的政治渗透作用主要是通过掌握制网权的美国及其主要盟国利用互联网传媒特点、打破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进行意识形态输出而完成的。
”有些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而言,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制度是否变色最为关键的斗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