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1、回顾刚才的探究实验,试分析如何将一瓶饱和的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A组以氯化钠、B组以硝酸钾为例进行说明。
2、[逆向思维]:反过来,如何将一瓶未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呢?
【温馨提示】:对于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并不适合所有的物质。如氢氧化钙这种物质,欲将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需采用降温的方法。
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的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3、[思考]:根据刚才的分析,试着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邓小波四季红镇中学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对溶液进行简单分类。教材首先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够无限量地溶解氯化钠,以及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当其不再溶解时,改变温度对硝酸钾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温度、溶剂的量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影响。总结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另外,结合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海水晒盐,了解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这两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可以为后面溶解度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因此本课时是一节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3、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了粗略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对溶液进行分类:
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较多,为溶液。
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较少,为溶液。
教师将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的答案展示在“视频展台”,学生对答案。
㈢【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学生实验]:全班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又分3个小组。分别完成P33实验9-5和9-6,并做好实验记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会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结晶的两种基本方法: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3、能正确区分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增加()或升高()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蒸发( )或降低()
2、结晶
⑴结晶的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①(或降温结晶)。
②通过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叫结晶;
⑶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结晶,其大致过程为:
探究活动四: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问题: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观察实验后再回答。
【即学即用2】用“饱和”和“不饱和”填空:
20℃时,在盛10g水的烧杯中加入3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时的溶液;若温度不变,继续向烧杯中加入1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时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是否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的探究,以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区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思想。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引导分析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授
1板书课题,同时PPt中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一遍。
接下来,学生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中的习题。
㈡【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概念:在一定下,向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还有哪些困惑)?
四、【自我测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⑵某硝酸钾溶液在3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8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
⑶将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一定是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二、结晶
1、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蒸发溶剂结晶
三、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即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1】: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如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g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g。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钠固体,发现硝酸钠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探究活动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说明]:
当天的气温条件下,20ml水可能溶解不了5g硝酸钾,所以首先只加3g硝酸钾,其余步骤不变。
相关图片均来自对应的PPT课件
完成实验后,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描述所做的A组和B组实验,其他各组同学可提出异议。
2、[交流讨论]:上述活动中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2、一定量溶剂
一、情景导入
夏敏智同去同学邓祝轩家做客,邓祝轩给他倒了一杯白糖水。夏敏智接过糖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声嚷嚷着说:“唉!怎么不是很甜呢?”此时邓祝轩又向杯中加了一匙白糖,用筷子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之后,又递给了夏敏智。夏敏智尝了之后说:“更甜了。”
这时,两个小伙伴产生了困惑:白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它们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探究活动三:了解结晶现象
1、观察B组同学的实验:冷却后的硝酸钾溶液,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交流讨论)?
2、 [演示实验]:取少量氯化钠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你知道海水晒盐吗?能跟同学说说海水晒盐的过程吗?
2、结晶的方法有哪两种?你认为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吗(如P34图9-10)?
2、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
、。
3、.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溶液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两者比较,较浓的溶液是。
五、【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还能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