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责任心的小孩怎样教育你好!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好的行为习惯和美好的品质,面对事情要负责任、有担当,这就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那么,上面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怨孩子吗?我觉得还是我们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让孩子学会负责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谁会要求刚刚出生的孩子负责。
因为他还小,不能也不必要负责。
但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能力越来越强,他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了。
但是,做家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孩子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责任意识训练。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训练了,就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穿衣服的事情负责。
有时家长和孩子到菜市场去买菜,家长要孩子适时也提一部分菜,有时妈妈走路累了,脱下的外套,完全可以让小孩帮妈妈拿着行走,培养她的责任意思。
特别是外出旅游,妈妈要想婚恋孩子多承担责任,主动走到前面问路,主动帮妈妈拿行李,主动去打车票,让他感受有一份责任的快乐。
而我们家长有的看到孩子不会做事,就着急地给孩子“帮忙”了,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狭义地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责任可以由爸爸妈妈来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像这样的细节构成的了孩子的品格。
这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将来长大了,觉得孩子该承担一点责任了,可这个时候才发现长大了的小孩的思想出问题了,因为他不想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了。
其实,责任并不是一种凭空而来的东西,需要我们来播种与培育。
没有人会埋怨自己的孩子都7岁了还不会开飞机,因为他知道没有给孩子相应的教育与训练,但是埋怨孩子不会负责人的却很多,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出问题了。
美国有一个真实故事,一个11岁的美国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
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
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
这个孩子没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
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
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
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在接下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培养孩子以对家庭尽责为起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一个民主气氛很浓、有责任心的家庭里,父母懂得:责任和权利是相应的。
想让孩子承担多少责任,就得让孩子分享多少权利。
如果我们只让孩子承担责任而不让孩子享受相应的权利,对孩子就是不公平的,不能说,在学习等问题上要孩子承担责任,而到了衣食住行的其他方面问题的时候就父母大人做主就行了。
在教育小孩期间,有的的家长还会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孩子没有责任意识了,怎么办?有的家长,在小孩还很小的时候就错误养成了陪读的习惯。
甚至于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看着他,那作业半天也写不完,要不就写的一团糟。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在这些家长和孩子中,其实产生的是不良的责任互动,孩子越不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家长就越不敢放手,家长越不放手,孩子就越不能负责。
谁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我想责任还是在家长一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衣食住行,事事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往往也没有大事,小孩成长就在每一个教育细节行为习惯中。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而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将最终影响到其个人的发展。
像上面家长陪读的具体问题,要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需要家长有计划地逐步放手,一点点地训练,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家长的要能够克服自己的焦虑感和无能感,承担起家长的责任来,一方面让孩子安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的示范。
如果,面对困难,做家长的感到没有办法,所以就很沮丧,然后就愤怒,甚至把责任推给孩子——你看看人家马萧好懂事,你怎么就不能学好一点!这样给了孩子错误的示范,马萧好是因为她妈妈的好啊。
其实,只要家长能够勇敢的承担对自己的教育责任,静下心来仔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想办法,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策略的,毕竟家长都是有能力的成人啊。
对于孩子,我们只要从内心尊重他们,能够认识到他们是不断成长的,他们的能力也是不断增长的,相信他们是会做事情,能把事情做好。
【亲子活动】可以用比赛和竞争的方法,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小孩虽然年龄小,受感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弱的限制,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责任感,怎么样做才算是有责任心。
我们家长必须作一些竞赛性的活动,让小孩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意识。
比如在班上主动帮助别人为快乐,学做值日生,主动插黑板等。
在家里要培养她有自己的责任田,如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夏天里自己换洗的衣服自己洗,周末要帮妈妈吗做家务活,扫地,擦桌子,还可以培养她去菜市场买菜等等。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成长,如何成长,唯有学习。
孔子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还要经常复习,练习,而且强调,学和习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学习的枯燥,于是有了这句著名的:书山有路勤未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的前半句还算中肯,必须要勤奋。
后半句就完了,明确地告诉人学习很苦,而且这个苦是无涯的。
如果是说给有了一定的辨别力的人听,或许能明白这样的苦并非真的苦,只是强调了学习的枯燥而已。
但学习并非仅仅是读书那么简单,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痛苦。
如果说给小学生听,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心意是好的,但得到的效果却恰恰相反。
小孩子哪懂得太深奥的东西呢,当你跟他说学习是很苦的时候,他当然是不喜欢了,至少内心里开始会滋养出一种排斥学习的潜意识。
更何况每每还有一些家长老师自以为有学问,整天给孩子们讲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恐吓和惊吓,当他一直都带着紧张恐惧的心情的时候,怎么可能学得到并还能主动开心地练习巩固呢?学习本身其实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比如孩子学走路,学说话,都是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得的能力。
学了,不断练习,不断温习,最后成为一种能力。
现在国家提倡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按照“学乐”精神,我们应该建立“快乐学习型的组织,建立快乐学习型团队,建立快乐学习型社会”。
身心愉悦的时候,学习的效率会很高,并能不断刺激神经和大脑,逐步达到良性循环。
这样的个体愉悦心态传染放大到团队,放大到组织,放大到国家社会,每个人都身心愉快,又怎么可能发生端着枪炮打仗的事情呢?我们的学习常常有很大的功利性,正是这种功利性,让学习的快乐一点点地消失了。
从小在学校就是为了升学考试,工作了为了获得某些证书。
活到老学到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爱学之人,但我们往往不太懂得习的重要性。
似乎我们的口头禅多是“那本书我看过了”,“那个东西我学过了”,看过不表示知道,学过不表示掌握。
不但要学,还要不断练习温习。
古人呢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我们今人却都忘记了,温故而知新者可以为师。
温习已经学过的,然后才能知道学习掌握更多新的东西。
不断学而习,才能逐步成长为师。
而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大师,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体会不断超越自我的乐趣。
学以致用才有意义。
毛主席说:精通最大的目的在于应用。
实践出真知。
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再学习。
毛主席的活学活用马列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而缔造了伟大的中国。
有一个中国古代笑话说:有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
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
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
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
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
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
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
”大家现在看来一定会觉得那个秀才迂腐,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可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是否也抱着教条不放呢?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是不是也经常遇到问题就赶紧翻阅管理学教材找答案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习是快乐的,是愉悦的时候,我们就能学进去,然后学以致用,每天都进步,做到天天向上。
这个天天向上,我理解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越来越多职位上的步步高升,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精神上内心上觉悟上不断超越自我。
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其实先哲早已告诉了我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何事情都有值得借鉴吸收的部分,任何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
另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不断地走出去,感受外界,吸收外界的精华为己所用。
现在的物质条件好了,好像我们的孩子已经什么都不缺了。
果真如此吗?不是的。
现在很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任性浮躁,自高自大,做事不考虑后果,不替别人着想,一旦犯了错也不愿负责。
是的,孩子的心里越来越缺少了“责任”二字。
结合多年的教育生涯,认为加强孩子的责任感迫在眉睫。
责任心是不断进取的动力,是关爱他人的阳光,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作为家长切莫等闲视之,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孩子天性好奇,爱尝试,爱独立自主。
如幼儿想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手,这时候家长就要给予关注和帮助,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感受到自己负责的行为所得到的回报---成功的快乐、光荣和自豪。
关爱孩子是父母天生的本能,但一味地怕孩子辛苦、怕孩子为难、怕孩子犯错,而帮其穿衣裤、做值日、理书包、检查作业等,就堵塞了孩子责任感生长的足够空间。
有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不能要求太高,殊不知孩子不可能到了18岁或者20岁就自动会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培养孩子责任心需要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设置家庭岗位(倒垃圾、洗碗、整理房间等)让孩子积极履行作为家庭一员的职责,让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勇敢地承担责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
例如答应孩子的事要遵守诺言,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积极保持社区清洁,真诚关心他人,认真对待工作。
从一定角度来说,父母的责任心水平折射出的是孩子的责任心。
学会责任的担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培养孩子关心自己,接着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心,即关心家人,最后让其了解周围的世界,不断强化对他人的责任感,即关心集体和社会。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过:“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
”显而易见,责任感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成就将来的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是的,一个对已、对人、对事有强烈责任感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1、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