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形成 案例分析
• 正侧位摄片,造影见左侧大脑前动脉未见显影;双侧上矢状窦显 示好、下矢状窦未见显示好;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粗细不均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足所 有卒中的1%。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而儿 童患者中又以感染引起的侧窦和海绵窦多见。 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患者易并发横窦 (transverse portion of lateral sinus)和乙状窦 (sigmoid portion of lateral sinus)的血栓形成, 统称为侧窦血栓形成(lateral sinus thrombosis)。
解剖生理特点
1. 无瓣膜——静脉血流方向可逆流
2. 颅内与颅外静脉之间有多处吻合及沟通,因此颅外感染
可引起颅内静脉窦炎性血栓 3.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当不完全梗阻时可不引起临床症状; 当完全梗阻时出现脑淤血性脑水肿;脑脊液吸收障碍易 引起颅内压升高。血栓远端脑内静脉压过高,小血管壁 因缺血缺氧而渗透性增高均可造成微血管破裂或血液成 分渗出,引起出血性脑梗塞。
常见症状和体征
1. 头痛(91%)、
2. 视乳头水肿(89%)、 3. 视力下降(32%)、 4. 肢体无力(20%)、 5. 癫痫发作(17%)、 6. 单纯颅内压增高(51%) 7. 意识障碍(4%)
四种发病类型
1. 单纯颅内压增高:头痛,视乳头水肿,第六对颅神经麻痹。 2. 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失语,偏瘫,偏盲,癫痫发作。 3. 海绵窦综合征:眼眶疼痛,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动眼神经麻痹。 4. 弥漫性脑损害:亚急性脑病型,意识水平下降。
微量泵入 q12h
开普兰 1片, 口服 bid。
入院后3次CTA情况对比:
2012-12-12 2012-12-18 2012-12-27
入院后3次CTA情况对比:
2012-12-12 2012-12-18 2012-12-27
2012-12-12
2012-12-27
2013-1-5 DSA脑血管造影情况:
(2)血液动力学改变:全身衰竭、脱水、心力衰竭、高热等,消耗性疾病(恶液质、晚期
癌症) 。 (3)机械因素:外伤、开颅后、肿瘤或血肿压迫等。 (4) 近年来,遗传因素受到重视,约占15%~20%。蛋白S和蛋白C缺乏症等。
临床表现复杂,可酷似多种神 经系统疾病,如缺血或出血性脑卒 中、脑肿瘤、脑脓肿、脑炎、代谢 性脑病及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
治疗原则
1、抗凝: 肝素、华法令。 2、降颅压 :甘露醇,甘油果糖、七叶皂甙、戊巴比妥 3、对原发病治疗: 4、合并感染用抗生素: 5、激素治疗:不首选。可与降颅压药合用。
6、介入治疗:溶栓+取栓。
7、外科治疗:引流术、静脉搭桥等。
谢 谢!
3. 控制癫痫
• 具体方案1:
抗凝:速碧林
1支, 皮下 q12h;
溶栓:蕲蛇酶 1.5单位,静滴 qd;
改善血液循环:血栓通
300mg 静滴 qd。
• 具体方案2:
降颅压:甘露醇
125ml ,q12h
特苏尼20mg ,q12h 甘油果糖 250ml, q12h。
预防癫痫:德巴金 400mg,
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病史摘要(2012-12-12入院) • • • • • 患者系49岁男性; 因“突发头痛头昏伴反复呕吐1+天”入院; 既往史及家族史:有高血压病史4余年 口服依那普利及阿司匹林肠溶片。 无手术、外伤史
• 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
• 辅查:凝血象未见异常
入院头颅CT: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及 乙状窦密度增高。
入院初步诊断: 1.颅内矢状窦、双侧横窦及乙状窦、 直窦及双侧颈静脉血栓形成; 2.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双侧横窦及乙状窦密度增高
上矢状窦、直窦密度增高
– 治疗:
策略—针对病因:抗凝溶栓;不使用止血药。 溶栓:介入还是静脉用药?可行性及风险评估。 原则:1. 静脉使用抗凝药、溶栓药 2. 降颅压
发病原因:
1.感染性 :头面部感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易引起海绵窦及乙状窦血栓形成。 2.非感染性 :多见于上矢状窦。 3.约20%原因不明。 (1)血液成份的改变:高凝状态,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高 热、休克、肾病综合症、酮症酸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抗磷脂抗体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