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四字成语故事文字版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
他坐也不是,站
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
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
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
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
全都要落下来吗?”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
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
”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
可是他照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
的泥土。
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那个人
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
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
他救死扶伤,
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
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
华佗认真
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
的药。
”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
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因为身体
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因为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
是药方却应该依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
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赞扬华佗的这
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
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
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长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
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
竹林观看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
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
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
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看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
动一样。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
栩栩如生。
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仅仅把
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
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预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