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 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 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 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 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根在河 洛指的是大部分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客家的方言 底层源出河洛。
迁徙原因
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发生作用的 根本因素。
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 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 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 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 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 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 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 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 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 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 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 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 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 征。
南宋元朝
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集中 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设为嘉应州)。主 要原因是循衍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 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 程中一度变为废墟,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 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循衍一带, 从而使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 拥有“客都”的地位。
简介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 2007年8月20日在河南洛阳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
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河南省 偃师市为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地。 2010年11月29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在广东省河 源市举行。
客家人分布图
客家源流
根源----- 客家人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
客家文化
By atenctr
客家名片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 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 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 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 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 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 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 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迁徙原因
游学、经商 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迁移过程与路线
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 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 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 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 地。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 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 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客家)的迁徙, 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 家人的迁徙。
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 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 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 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迁徙原因
官职迁调定居 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 明共有九子,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满 子封汀州”的陈魁(第6子)携带家室97口 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散居于汀州、 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
同治年间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 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 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 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 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 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 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 等世界各地。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 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市, 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 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香港约125万,澳门约 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 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0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 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 远的事,十分重视”。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 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 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客 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客家围龙屋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 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 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 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 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 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 统文化风采。
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 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 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 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 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 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 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 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 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 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客家的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 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 移。
客家形成地域
客家基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 客家通衢:石城; 客家锚地:赣州; 客家驿亭:石壁; 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客家腹地:赣闽粤边区赣州、汀州八县,梅州、
河源、惠州一带; 世界客都:梅州。
客家之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