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河流综合试题
劳伦斯河,发源于安大略湖,流经蒙特利尔,魁北克市,注入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湾。
材料一下图为北美五大湖部分及圣劳伦斯河流域图。
材料二圣劳伦斯河的“冰钓”历史悠久;在结冰的河上架设一个小木屋,在小木屋的角落底部连同冰层起凿开一个长方形的槽,放下渔钩垂钓冰层底下畅游的鱼。
材料三草鱼,原产于东亚水域,主要食物是水中的植物,食量大,繁殖能力很强,在北美属于“侵入性”鱼类。
2016年两名钓鱼者钓到一条29公斤的草鱼后,一向财政紧张的魁北克省政府紧急拨款170万元,开始对草鱼进行严密的监测。
(1)分析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征。
(2)若以蒙特利尔为界,将河流分为AB两段,请指出AB河段中最不利于冰钓的河段,并分析成因。
(3)简述魁北克省政府对草鱼进行严密监测的地理原因。
【答案】
(1)河流发源于安大略湖,以湖泊水补给为主,水量丰富;水位的季节变化小;流域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纬度高(或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有结冰期(或结冰期长);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或自西南流向东北),易发生凌汛.
(2) A河段。
原因: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靠近水电站,水电站排出的热水升高附近河段水温;河水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或冰层薄),安全性差。
(3)草鱼食量大,导致其他鱼类食物缺乏,大量吃食水中植物,破坏栖息环境;繁殖能力强,抢占生存空间;属于外来物种,易破坏原有生物链,导致生态失衡。
【解析】
(1) 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分析。
圣劳伦斯河发源于安大略湖,以湖泊水
补给为主,水量丰富,水位的季节变化小。
流域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纬度高,有结冰期,且结冰期长。
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易发生凌汛。
(2) A河段的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靠近水电站,水电站排出的热水,使附近河段水温升高,河水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或冰层薄,安全性差。
最不利于冰钓的河段是A河段。
(3) 原因主要从食物、栖息环境、生存空间、物种入侵角度分析。
草鱼食量大,导致其他鱼类食物缺乏。
草鱼大量吃食水中植物,破坏栖息环境。
繁殖能力强,抢占生存空间。
属于外来物种,易破坏原有生物链,导致生态失衡。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汛期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
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按堆积方向,分为:①侧向堆积。
河流具有侧向侵蚀的能力,当河流在一岸进行侵蚀时,其对岸即出现堆积,随着一岸侧蚀的不断进行,另一岸的堆积也不断扩大,成为河漫滩的基础;②垂向堆积。
当河漫滩被洪水淹没时,滩面的水深较小,又有植物拦阻,原来悬移在水中的泥沙便沉积下来,使河漫滩逐渐加高,但其高度不能超过最高洪水位。
河漫滩的形成与洪水活动有关,而洪水的出现频率又各不相同,故常在一条河流上可同时看到由不同重现期洪水所造成的多级河漫滩现象,按高程不同通常又分为高河漫滩和低河漫滩。
如中国黄河下游河漫滩共有3级,习惯上称为老滩(高滩)、二滩(低滩)和嫩滩。
主要类型
①河曲型河漫滩
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发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那时只有在凸岸处因流速较慢才有粗大的砾石堆积,组成面积狭小的边滩。
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渐展宽,边滩扩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为雏形河漫滩。
但此时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砂、砾)为主,细粒的悬移质(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带往下游。
发育晚期,雏形河漫滩进一步扩宽淤高,滩面流速减小,洪水时滩面上的悬移质也得以堆积下来。
这种具有悬移质堆积的滩地,成为河漫滩。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河床相(推移质)堆积,代表河床发育早期的堆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表示河床发育晚期的堆积。
该类河漫滩的凸岸岸边,往往分布着多列与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坝),又称滨河床砂堤或迂回扇。
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带来的堆积物,由于其数量多,颗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
②汊道型河漫滩
发育于汊道型河段,常形成为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嘴;
即具有二元结构的江心洲。
该类河漫滩的特点是洲头高于洲尾,二侧多由砂堤环绕。
这是当洪水漫滩时,在洲头和两侧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积下来所致。
③堰堤型河漫滩
它发育在顺直河床的两岸。
河漫滩的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内可分为三带:
a天然堤带。
分布在岸边,与岸平行排列,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
它是特大洪水漫滩时,因岸边流速骤减,大量的较粗粒砂子首先堆积而成。
b平原带。
在天然堤带的内测,高度较低,堆积颗粒较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
它是洪水越过天然堤带之后,在流速减慢和堆积物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滩面平坦,以1°~2°向内微微倾斜。
c洼地沼泽带。
它离河岸最远,一侧连接平原带,另一侧与谷坡相邻。
此处由洪水带来的泥沙数量已经很少,堆积层最薄,而且颗粒最细,所以地势低洼,加上谷坡带来积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泽地。
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
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之间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和湖泊。
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A. 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B. 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
D. 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2.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3.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1.D 2.B 3.C
【解析】考查河床剖面图,河漫滩发育条件,外力作用,地转偏向力对河岸形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错误;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北岸受到泥沙淤积,南岸受到流水侵蚀,读材料已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向右,故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故选B。
3.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故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