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行安乐死的利弊分析

实行安乐死的利弊分析

实行安乐死的利弊分析
杨霞
中文摘要: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近几年,国内外对安乐死的看法始终莫衷一是,本文从安乐死的定义、历史起源、案例分析的方面,来全面阐述安乐死的利弊影响。

关键字:安乐死,利弊分析。

安乐死的定义、起源: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长久的历史。

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安乐死与活力,处死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儿童。

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持这种做法。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赞成把自杀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

毕达哥拉斯等许多哲人、学者、政治家都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与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

其他社会也有些安乐死的报道。

尽管安乐死至今还没有在多数国家合法化,但人们对给予病情危重而又无法治愈的病人以死的权力和自由以摆脱残酷的病痛折磨的做法,愈来愈多地采取同情的态度,认为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

虽然西方许多国家都把安乐死看成犯罪行为,但支持实行安乐死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估计有十万人已立下遗嘱,告诉医生:一旦他们患了不治之症,生命行将结束时,不要再用人工延长生命的措施进行抢救。

如日本的安乐死协会建立于1976年。

三年后已拥有两千名会员。

从历史的趋势来看,1983年世界医学会的威尼斯宣言提出了消极安乐死的正式意见,同年美国医学会的伦理与法学委员会对于撤除生命支持措施的意见都已为安乐死实施创造了条件。

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各国对安乐死是否合法存在争论。

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
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
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
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
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
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及事实论据:一、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

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三、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四、如果法律同意医生答应垂危病人安乐死的请求,那会树立一个杀
害病人的先例,从而造成社会危机;于是医生可以不再下功夫研究病人的疾病。

如果诊断错误(如误诊为晚期癌症)则积极的安乐死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其次,在医生的角色中增加了杀手的内容,就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不得伤害病人这一基本要求。

如果医生不仅治病,还杀人,这会严重影响医生的传统形象,而这种形象对于病人心理是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还有,病人的“同意”往往也存在问题,如果问一个受慢性病折磨的病人:你愿意继续受折磨还是无痛苦地“睡过去”,病人鉴于他给别人(家属及医务人员)带来的负担,也可能回答:“杀死我吧。

英国《每日邮报》10月3日报道,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的国家,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荷兰选择安乐死的精神病患者在一年中增加了两倍。

2013年,荷兰共有42人因“严重精神问题”被执行注射死,而2012年和2011年分别只有14人和13人。

数据还显示,去年荷兰安乐死的总人数激增15%,从2012年的4188例上升到2013年的4829人。

7年里,荷兰安乐死的人数暴增151%,已占到荷兰人口死亡总数的3%。

其中,绝大多数人(约3600人)是癌症患者,但也有97例安乐死是痴呆症患者。

这里还不包括“临终镇静”(给患者服用镇静剂和麻醉剂)的情况。

研究表明,如果将终端镇静考虑在内,荷兰安乐死的人数将占到总死亡人数的12.3%。

对此,有专家称,荷兰安乐死的人数逐年上升和执行安乐死的标准扩大表明,安乐死合法化只会导致安乐死形势失控。

英国基督教医学协会的彼得•桑德斯称,“安乐死在荷兰已经失控。

我们所看到的荷兰
的情况是‘增量扩张’,即安乐死人数稳步增加,涉安乐死的病患范围逐步扩大。

”桑德斯说。

支持“安乐死”的理由:一、伦理原则是支持安乐死的。

该作法尊重了临终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相反,违反病人自主原则,是不符合病人利益。

二、实行安乐死,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用于临终病人身上而使他人得不到应用的治疗,是不公正的。

安乐死有利于病人的最佳利益。

三、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体疾病痛苦,自愿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本身也是合乎道德的。

据调查,安乐死最主要群体是晚期癌症病人。

我国每年有160万人患癌症,近13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

临床上,中晚期的患者往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如肺癌患者,肺逐渐被癌细胞代替,肺就失去了肺原本的功能。

这种病人常常是被活活憋死,生不如死。

在这种情况下,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法律没有理由强制人痛苦的活着。

总结:安乐死不是他人强加在病人身上的,而是病人在忍受不了病痛后,在明知救治无方后的自己作出的决定。

是病人对自己的生命做出的自主的选择。

因此,立法保护人们安乐死的权利是对人权的最高尊重。

所以,我认为,安乐死应该合法化并且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