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乐死案例分析

安乐死案例分析

安乐死案例分析
马悦旅游132班 22213202 安乐死,一个令举世争议的重大医疗立法提案。

首先遇到来自医疗界的阻碍。

传统观念中,医生救人,延长人的寿命是天职。

医生无论以什么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无论是什么情况或者是什么人,都是医疗界无法接受的。

英国医学专家约翰·怀厄特尖锐指出:“人为死亡不在医学范畴。

”他说:“大多数医生和健康专家们认为,一旦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人为死亡,医学的本旨就被改变了。

它将变成主观判定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医学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程学,缩短那些“没有价值的生命”。

更大的阻力来自于患者家属的主观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超越了理智的。

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活着哪怕多一分钟,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是怎么样的一分钟,很多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是炼狱式的折磨。

他们求生不能,欲死不得,这种痛苦,即使是亲人和朋友也无法体会。

“汉中案件”可谓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一案。

案件大致如此:
1984年10月,患者夏素文,59岁,被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1986年6月,病情加重,被送入汉中市传染病院肝炎科住院诊疗。

经该院肝炎科主任、主治医师蒲连生诊断为:1、肝硬化腹水;2、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状);3、渗出性溃疡并褥疮2-3度。

入院后的第三天,病人烦燥不安,于1996年6月28日清晨开始昏睡,8时医院查房,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向该院院长雷某询问病情,雷某答:“病人送得太迟,已经不行了”。

王听后,要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免受痛苦,雷回绝。

9时,王明成及其妹王晓玲来到蒲连生办公室,要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蒲先回绝,在王明成兄妹表示愿意承但责任后,蒲开了100毫克复方冬眠灵的处方,注明家属要求“安乐死”,王明成在处方上签了“儿子,王明成,6月28日9点40分”的字样。

护士长将处方退回医生办公室,拒绝执行。

蒲又指令实习生为夏执行处方,实习医生不从,但在蒲的斥责下,无奈违心地为夏注射,实际只向病人的体内注射了75毫克。

蒲又交代接班医生李某,“夏素文若在12点尚未咽气,你再打一针”。

后李某又开了100毫克复方冬眠灵的处方,让护士注射。

夏素文于29日凌晨5时死于病房。

(摘自《医德的困惑与选择: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