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粘连松解术

肠粘连松解术

肠粘连松解术1
对于因手术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应该尽量使用原切口,切口一端长于原切口,便可顺利进入腹腔,但是要特别注意,原切口以外的腹膜下不一定没有粘连,也要小心。

进腹后以此为开始,将切口下腹膜全部切开,因此应该探查手指可及部位的粘连,确定开腹策略。

如果粘连较松,可用手指推开。

如粘连较紧密,向一侧绕开粘连区,扩大切口后,直视下分离切口下粘连。

如果粘连范围过大,应向已进腹一端扩大切口,分离粘连。

如果腹腔内广泛粘连,无法进入腹腔,可用电刀低功率切开腹直肌后鞘,直视下分离腹膜后进腹。

开腹后进一步探查粘连情况,纤维索带压迫应先钳夹切除,解除肠管压迫后将索带完整切除。

注意索带靠近肠管的一端多为肠管肠管受牵拉变形的突出部,不可误伤,应在靠近腹膜或系膜端的位置切断。

如果是广泛的膜状粘连,应先沿扩张肠管寻找梗阻部位,解除梗阻后,分离形成锐角或致肠管扭曲的粘连,用最小的分离解决梗阻,不要试图将所有拈连松解,那样有可能形成新的粘连和新的梗阻。

有位战友提出:
1、小儿疝的疝囊嵌顿后,很水肿,分离的时候很容易分破,不知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2、小儿疝嵌顿后,疝囊水肿增厚明显,分界不清,也不容易分离,不知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是斜疝手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将回答加在这里,算是对以前讲过的斜疝手术的补充。

1、疝囊容易分破,主要原因不是水肿,而是质地变脆,弹性下降,如果和平时一样提拉就容易破。

另外,有些嵌顿疝平时并不常疝出,或平时疝囊较小,嵌顿时被内容物在内部扩张后,囊壁变薄。

2、嵌顿疝时,局部解剖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之所以感觉结构不清是因为平时习惯于清楚地看着疝囊内、外分离,而今菲薄的疝囊变得水肿增厚,疝囊外膜显示不清所致。

其实真正的困难是广泛的渗血,又不能有效地止血,造成视野不清。

解决方法:
一、切开疝囊时位置稍稍向下,避开充血水肿增厚最严重的疝囊颈。

二、横断疝囊是避开看起来路途最近,但实际是陷阱的疝囊颈口狭窄部。

子要向下1厘米即可。

三、横断疝囊前,经疝囊后壁辨认精索血管和输精管位置,只要保证其安全,其他结构均可电刀切断。

四、横断后松开所有钳夹上端疝囊的血管钳---------我不拉看你怎么撕!!!
五、提起精索,沿精索向上分离,可轻松越过疝囊颈口狭窄部。

六、提起上端疝囊断端边缘,用一把血管钳将断端全部夹起。

完整的疝囊是最结实的疝囊!!!继续往上就简单了。

肠粘连松解术2
对于腹腔内广泛紧密粘连的病例,多为腹腔内感染所致。

近期感染的病例,粘连并不牢固,系膜间隙内多有积脓或积液,可以此作为系膜间隙的标志。

如果发现较大脓腔,邻近肠管可能有破口或穿孔,需多加注意。

远期原因造成的粘连,机械梗阻多不完全,肠管位置相对固定,突然加重致完全梗阻的可能较小,多为肠内容物阻塞。

最好放弃进一步手术,关腹。

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腹部热疗等,多可治愈。

如果必须手术解决,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希望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一、先沿着腹膜向四周分离,游离显露结肠,并以此为界,尽量避免结肠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肠造瘘很难实现,应全力避免出现必须造瘘的情况)。

二、先不要急于从粘连稍松处肠管开始分离,应该先找出空肠起始部或/和回肠末端,就像解开一团乱麻线,需要先把线头找到,如果先拉松的地方,局部好像有进展,但是对全局并无好处!
三、沿空肠起始段系膜及回肠末端系膜开始分离!不要以肠管为中心分离!
以肠管为中心分离容易深入其中迷失方向,容易在任意一个肠管交汇处中断,最关键的是粘连部分的强度多大于肠管浆肌层与粘膜之间的联系,单向分离肠间粘连极易分入肠壁间隙中,造成大面积肠管浆肌层剥脱,造成想切不能切,想留无法留的局面。

沿系膜分离路程较近,容易分清局段肠管位置走向,容易提前规划需要切除或保留肠管的范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肠管间粘连分离。

面对致密粘连可以随意进入两侧腹膜下间隙分离,同时更容易有计划、有重点地保护系膜血管。

四、盆腔分离
盆腔是粘连最严重,肠管位置走向最复杂的部位。

应该沿肠管团与盆腔腹膜间隙将肠管团整块游离,不可贸然进入血管团内部。

五、将系膜理清,粘连肠管团周边游离后,整个肠管团都置于视野范围之内,直视下分离。

注意先两头、后中间。

先外后内,先系膜后肠管分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