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2)【圣才出品】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2)【圣才出品】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2)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新青年》
答:《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

创办时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总部迁往北京。

《新青年》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其理论刊物。

2.币制改革
答:币制改革即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宣布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①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其他银行不准发行钞票;②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现金;③实行白银国有,作为法币的准备金;④“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从此成了英镑和美元的附庸。

币制改革使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

但它统一了全国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也使物价回升,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了积极作用。

3.国民党“六大”
答:国民党“六大”是国民党为准备内战,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会议。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为了维护其一党专政,抵制联合政府,准备内战,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在重庆召开了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决定坚持独裁,拒绝联合政府,动员国民党全党力量,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抢夺抗战胜利成果。

大会通过了一系列为四大家族为首的大地主大买办利益服务的纲领政策。

此次大会是代表黑暗中国命运的大会,不仅违反了全国人民的公意,也违反了世界的潮流。

4.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过渡时期实行的总路线。

1953年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党的总路线和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总路线和提纲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规定过渡时期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连同建国初的3年,共18年的时间;规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确认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5.“双百”方针
答:“双百”方针是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文学艺术方针。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在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双百”方针。

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行的报告会上作了《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指出这个方针的着重点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发挥科学、艺术工作者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科学和艺术事业得到发展和繁荣。

二、史料分析(30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粮食问题上,有四种关系要处理好。

这就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系。

……根据现在的情况,处理这些关系所要采取的基本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以及调整内部关系”。

“如果不这样做又怎么办?只有把外汇都用于进口粮食。

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要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陈云《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材料二
“改善副食品的产销状况,必须采取下列措施:一、提高认识。

过去国营商业部门将经营重点放在粮食、纱布、重要百货等主要生活必需品上,对副食品没有去管,……今后,……对城市副食品的经营要有计划地管起来。

城市、工矿区居民副食品的消费比重较主食为大,副食品的供应,关系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国营商业必须把副食品列为经营重点之一。

……同时,保证必要的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借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陈云《改善副食品的产销状况》
材料三
实行粮食统购以来,初级市场几陷于停顿。

……引起了一系列问题:(1)粮食的社会调剂停顿,农民争向国家购粮,增加了国家的供应任务,……副业的原料无处购买,大批副食作坊歇业。

(2)副食收购计划不能完成,由于粉房、豆腐房大批歇业,猪源大大减少,造成城市副食供应的紧张局面,并影响到出1:3任务的完成。

(3)商业的销售计划不能完成,……农村的资金回笼不来,商业的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按照计划加工订货,影响了城市的工业生产;……税收也有显著的减少。

(4)城乡间的商贩多数停止活动,土特产、副食品收不上来,以致城市经营土产和副食的私人行业,有的很难维持,有的已经停业,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

同时出口减少,影响人口计划的完成,工业因而减产的现象已不断发生。

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城乡经济严重脱节,甚至打乱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整个国家建设。

——华北财委党组《关于努力活跃初级市场、增进城乡物资交流向华北局的报告》问题:
1.材料一提出了当时粮食方面的什么重要决策?它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2.材料二说明当时对副食品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简要评述材料中所采取的主要政策。

答:1.材料一提出了当时在粮食方面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政策);该政策是在1953年底开始实行的;1953年,全国粮食问题非常严峻,东北灾情严重,一些农民不卖粮食给国家,粮食收购困难,部分地区开始发生混乱,预计全年粮食收购和销售差额将达87亿斤。

如果不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全国将可能出现粮荒,导致混乱,因此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2.材料二表明国家对副食品也采取了统购统销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副食品在城市、工矿区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比粮食还大,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副食品供应紧张,影响了国家对城市和工矿区的供应,为了控制物资,解决面临的困难,只有对副食品也实行统购统销。

3.材料三说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后,许多地方出现了问题,不仅影响了各地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也引起了出口和工业方面的问题。

4.(1)建国初期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国家应对困难的重要举措。

(2)实行这一政策,实质是国家希望通过控制农产品的收购、销售、出口,增加机器设备的进口,增加工业生产的投入,加快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3)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产品匮乏的情况下,为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束缚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导致了工农业比重的长期失调等。

三、论述(每题30分)
1.简述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1)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同时还创办报刊,把旧式的书院和私塾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

这些活动使西学广泛传播开来,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众多的知识分子敢于放眼看世界、追求新思想的历史潮流,知识分子的思想
得到一次解放。

(2)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为扫除革命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同改良派在以往辩论的基础上,在1905~1907年,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通过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从君主立宪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拥护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投身于革命。

(3)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5年,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这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一场激烈斗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之后,为维护和加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厉行“清党”和镇压革命
1927年4月,南京政府成立后发出的“秘字第一号命令”,就是所谓“清党”。

随后成立“中央清党委员会”。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制止共产党阴谋案》,规定全面“铲除”和“预防”共产党之理论、方法、机关、运动。

3月,南京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刑法》。

1931年1月,又颁布《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

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工农群众被杀害。

(2)编遣军队
1928年7月中旬,蒋、冯、阎、李等在北平小汤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编遣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