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湖南
湖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大,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 月多出现在一月而最暖月多出现在七月。 形成湖南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地理原因:1 由于省境距 海洋较远,且境内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这种地理 特点对湖南季风气候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呈东西走向 的南岭山脉横亘在湖南和两广的边界上,它的存在对湖 南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它使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受阻在 湖南上空形成冷空气垫,这对湖南冬季严寒和阴雨日数 增加及冰冻频繁发生都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对春秋季节 低温阴雨的持续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盛行的偏南风 在翻越南岭山脉时产生的焚风效应,对湖南夏季的炎热 高温有着加强作用。
2在西风环流中,巨大高耸的青藏高原位于湖南 的上风方,这给湖南气候带来重大影响:高原上空 冬季常有冷高压,夏季常有暖低压,冬低夏高的气 压场产生独特的高原季风现象,高原季风冬季使湖 南西北风加强,而夏季使湖南东南风加强,这是青 藏高原对湖南的热力影响;同时高原会使运行着的 大气环流产生分支、绕流与汇合现象,这种动力影 响会使湖南处于南北两支气流波动的同位象叠加或 反位象的北脊南槽环流形势控制之下。青藏高原对 湖南的热力、动力影响的综合作用加强了湖南气候 的季风特色。
2016/1/7
湖南的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云贵高原以东,罗霄山等 山脉以西。经纬度范围大约是:25N-30N,109E-114E。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 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 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 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 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 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 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 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 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2016/1/7
2016/1/7
(一)古代湖南 1、湖南原始社会时期 据记载,最迟在距今5万到10万年前,湖南境内就有原始人类 活动。 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发现的水稻,距今15000年左右,是目 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并已有野生稻向人工栽培稻转化 的特征。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湖南开始进入 新石器时代。 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和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发掘表明,距今 6500年前,湖南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 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和华容县车牯山遗址的发掘表明,距今 5000年前湖南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公元前2200年,湖南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耕文明遗 迹遍布全省。 湖南古代居民属于古苗族集团和古越族集团。 2、湖南奴隶制时期 公元前1500年左右,湖南大部分地区原始社会解体,逐步向 阶级社会过渡。商代中叶后,湖南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之际,湖南成为楚国领地。铜器制作更加广泛,并 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3、湖南封建制时期 战国时期,湖南成为楚国稳定的后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长沙周围地 区成为楚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秦代在湖南设长沙郡和黔中郡,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西汉建立后,在湖南实行郡国并行制,设桂阳、武陵、零陵三郡和长沙国。 长沙国是湖南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封建诸侯国,长沙王为吴芮。东汉时改长沙 国为长沙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湖南比北方安定,经济继续发展,成为著名的产粮 区。 唐朝时期,湖南分属江南西道、山南东道、黔中道。设置“湖南团练观察 使”衙署,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湖南名称。 五代十国是钱,马殷建立后楚政权,湖南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十个封建割据 国家之一。 宋朝时期,湖南分属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 元朝实行行省制,湖南除永顺安抚司隶属四川行省外,其余隶属湖广行省。 对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 明朝时期,湖南属于湖广布政使司,进一步完善土司制度。 清代康熙三年,设置湖广左布政使司于长沙,湖南行省正式辟置。
我的故乡—湖南
——by 王钦 数2 班
湖南大体概况
湖南是我国人口众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6595.85万人,在全国 31个省市中,仅低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 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全国 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少数民族分布在 全省14个市州,但多数在湘西、湘南一带,呈小聚居、大分散态势。 湖南是我国旅游大省之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素以名山名水、名 楼名寺、名城名人著称于世。旅游胜地星罗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岳阳、凤凰;省历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阳、郴州等6 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武陵源、岳阳—洞庭湖、韶山、岳麓山、崀山6处; 省风景名胜区桃花源、苏仙岭、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处。 国家森林公园莽山、云 山、九疑山等2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湿地〕、壶瓶山、八大公山等6处; 省自然保护区洛塔、大围山、八面山等17处。 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绝碑、浯溪 石刻、杜甫墓、铜官窑、张谷英村、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古陵, 古碑,古建筑,古遗址及近现代重要史迹200多处。
中国山脉分布图
湖南08年冰灾
湖南的特殊地形有利于冰 灾的形成;寒潮的爆发导 致了冰灾的开始;稳定的 大气环流形势和偏强偏北 的副高使冰灾得以维持; 频繁东移的南支槽为冰灾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降水条 件;稳定少变的冷高压不 断分裂冷空气补充南下; 强大的逆温层提供了过冷 水滴的生长条件;边界层 锋区使冰灾能够维持和加 强。
2 由于湖南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湖南气候的多样 性特征。首先,在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背 景下,湖南的雨、热等气候要素等值线打破了与纬线平 行的一般规律,而是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少雨中心 在衡邵盆地、洞庭湖平原及河谷地区,多雨中心位于雪 峰山、幕阜山、九岭山和湘东南山地的迎风面,如安化、 平江、浏阳、汝城、桂东等地;高温中心在洞庭湖平原、 衡邵盆地与河谷地带,并向东、西、南三面递减。其次, 山区立体气候特征非常明显,按不同山系气候要素年平 均资料统计,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为0.44~0.58℃,年降水量的垂直递增率为34.0~53.4 毫米。全省大多数县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立体气候现象, 对于一些地势复杂的区域,这种垂直方向的气候差异相 当于水平方向7~10个纬距的气候差异,这样就形成了 全省的气候多样性特征。
热量充足,雨水集中
湖南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上的活动积 温为5600~6800℃;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5840℃,可持续 238~256天;15℃以上的活动积温为4100~5100℃,可持续180~ 208天;无霜期253~311天。 湖南雨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但时空 分布很不均匀。一年中降雨量明显地集中于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 称为雨季,雨季一般只有3个月,却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50%~60%。 各地雨季起止时间不一,湘南为3月下旬(或4月初)至6月底,湘 中及洞庭湖区为3月底(或4月上旬)至7月初,湘西为4月上中旬至 7月上旬,湘西北为4月中旬至7月底,这都是由于各地夏季风相继 转换的结果。但季风转换时间并不固定,常在年际之间出现异常, 导致雨季提早或推迟、延长或缩短,形成洪涝或干旱。
湖南气候的具体表现
1、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2、热量充足,雨水集中 3、春温多变,夏秋多旱 4、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湖南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6~19℃,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 温度都在4℃以上,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平均每年不到 10天。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大多在16~19℃之间,秋温略高于 春温。夏季平均气温大多在26~29℃之间,衡阳一带可高达 30℃左右。关于四季的划分,湘南一般3月初入春,湘西北可 迟至3月20日左右,春季可维持65~75天,入春后气温逐渐回 升,但常有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天气;5月中旬起自南至北先 后入夏,夏季一般4个月左右,夏季是四季中最长的季节,温高 暑热,而降雨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九月底前后湖南各地相继 进入秋季,秋季最短,一般只有2个月左右,经常是前一个月 左右秋高气爽,后一个月左右秋风秋雨;冬季一般自11月下旬 或12月初开始,通常达3个多月,湖南冬季气温虽不很低,但 比较湿冷,降雪较少,有时会发生雨凇冰冻天气。
湖南历史概况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湖南 有30多处旧石器时期遗址,900多处新石器时期 的遗址。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在8000多年前, 我们的先祖便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以原始农业 和家畜饲养为主的定居生活。湖南是中华民族农 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原始 社会古城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上推进了近 两千年。这里的古水稻田的发掘,表明了长江流 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或发祥地。
湖南气候的季风特征
主要表现在冬夏盛行风向相反,多雨期与夏季风的进退 密切相关,雨热基本同季,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大。 形成湖南季风气候特征的原因:1湖南位于欧亚大陆的东 南部,而该处濒临太平洋所致。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 (这里主要指热容量和反照率)差异较大,使得地球表 面热力状况不同。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相反, 到夏季大陆成为热源,海洋成为冷源。这种海陆冷热源 分布随季节反向转换的特征,导致气压场的分布亦随季 节变化:冬季在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高气压,温暖的海 洋上形成低气压;相反,在夏季温度较高的大陆上形成 了低气压,而在凉爽的海洋上形成了高气压。气流不断 地从高气 压流向低气压,这就导致我国冬季 盛行干冷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暖湿的偏南风。这种一年 中风向规律性季节交替且温湿性质相反,并能产生明显 的降水量年变化的两种主导气流就是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