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现状院士委员建议,逐渐实行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地方政府管,收支两条线,平衡预算、合理收费巴德年钟南山等9位院士委员为“医改”开方,建议设“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政府的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全世界倒数第4位!”“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彻底地今不如昔。
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还容易推诿扯皮、失误腐败!”“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昨天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里,巴德年委员代表钟南山、李连达等9位著名医卫界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直指医疗体制弊端,呼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
”巴院士直率犀利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为什么一骂政府,就都鼓掌?”外省的委员嘀咕说。
“这不是骂政府,是给政府提意见。
提得好,说出了老百姓心声,大家当然要鼓掌。
”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王智琼委员笑着说。
中国医疗现状医卫水平排第144位,公平性排第188位“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
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这9位医卫界院士委员“把脉”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而中国只为2.7%。
而且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巴院士说,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
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
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
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
“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全民医保一年净增国税足够支付“全民医保”“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巴院士用数字驳斥这种“全民医保不合国情说”:其实2005年,我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比2004年净增国税5500亿。
2006年比2005年净增国税超过8000亿,而2005年全国全部医药卫生总支出为6900亿。
也就是说,仅一年间净增的国税就足以满足全国全部的医药卫生消耗。
我国已明确要坚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解决看病难指出了光明前景。
中国已有能力、有财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医药保健问题。
当然,我国人口多,用钱地方很多,确需统筹兼顾,但制订一个中国人口与健康的五年乃至十年规划和工作进度,以确保建立起100%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水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
医改药方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政府管“现在的问题是中央财政主要投向何方?是像过去那样,主要投向城市,投向医疗机构,投向大医院;还是面向百姓,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得到国家的关爱,分享改革开放和国家富强的成果?”9位院士为医疗改革开出了3剂“药方”:首先,中央财政主要投向建立健全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地方财政也应当主要投向医疗保障体系、乡镇卫生院的装备、社区医疗服务的装备和人才培训。
第二,国立、公立的大医院,也要加强管理,不得资产流失,确保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逐渐实行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地方政府管,收支两条线,平衡预算、合理收费。
第三,为了让老百姓尽快得到实惠,必须加强领导,提高效率。
建议下届政府设置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统筹管理国家的人口与医药卫生事业,并及早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保健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
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也有能力解决人口与健康问题!”■院士妙语直陈中国医疗弊端●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还容易推逶扯皮,失误腐败!●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其实,看病贵不贵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感受”。
只要当自己不得不消费,而经济条件又难以承受时,即刻就感到贵。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
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
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
●中国已有能力、有财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医药保健问题。
当然,我国人口多,用钱地方很多,确需统筹兼顾,但制订一个中国人口与健康的五年乃至十年规划和工作进度,以确保建立起100%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水平,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
新医改方案的技术困境医疗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但是这支箭究竟射向何方,效果将会如何,依然是浑沌不清。
目前,在已经浮出水面的医改方案中,有一个方案最受到各方的重视。
该方案的具体提出者并没有为此方案命名,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基本卫生保健公费医疗模式”。
具体而言,这一方案的特色是在医疗筹资方面采纳一种三层的架构,即(1)基本卫生保健免费;(2)大病强制性社会保险;(3)特殊疾病商业保险。
对于老百姓而言,说白了,小病可以免费医疗,国家强制所有人加入某种大病医疗保险,而对于某些发病率低、费用高或者需要终身医疗的疾病(慢性病),民众可以求助于商业性医疗保险。
这一思路的基本特色就是其公平性。
中国的老百姓非常喜欢公费医疗体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看病不要钱(或者自付小头儿,例如20%)都是强势人群的特权。
把特权下放,让人人都能享受,这恐怕是老百姓们翘首以待的。
但是,毫无疑问,让所有中国人都能享受目前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所享受的公费医疗,也就是全民公费医疗,是我国财力所不能负担的。
大多数人凭直觉就能知道这一点。
没有办法。
老百姓当然不能享受特权阶层所享受的特权,那么只好妥协,让老百姓享受一个“基本的”卫生保健。
换言之,全民享受的公费医疗服务包必须是一个瘪的。
那么,关键在于,这个“基本卫生保健”究竟是如何“基本的”?“基本卫生保健”这个词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系列出版物,以前大多被翻译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
基本上,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包括门诊服务、预防医疗、妇幼保健、健康促进等。
初级卫生保健的发达,可以促使民众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减少大病医疗的花费。
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但值得注意是,究竟如何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把公费医疗体制视为唯一和固定的模式。
初级卫生保健中的预防医疗、妇幼保健、健康促进等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由国家出资资助其提供是没有争议的。
关键在于门诊服务如何实现公费医疗。
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有关各方正在进行两种努力。
一是邀请有关专家设计一个所谓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即设计一个病种的清单,再加上一个基本药物的清单,清单之外的服务和药品则必须完全自费;另一种思路是规定特定医疗服务机构的门诊服务,也就是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公立的村卫生室看病,可以基本上免费。
最有可能的实施方案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民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照两个清单免费看病。
基本卫生保健公费医疗体制的财政压力不低。
首先,民众免费看病的费用必须由国家财政对有关医疗机构进行补偿。
经过有关专家的测算,这部分开支每年至少需要2690亿元。
其次,这笔款项当然不能由财政部门直接分配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为了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为民众提供基本卫生保健的公费医疗,有关部门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例如基本卫生保健管理局,来分配这笔钱。
这样的管理机构必须在各级政府设立。
究竟需要财政花多少钱设立这些机构,还是个未知数。
第三,现有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能力为民众提供适当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还是个大问题。
一般认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资质上,现有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面临着严重的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由财政出钱,加强这类机构的能力建设,其中包括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这笔能力建设费究竟多少,有关方案的提出者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测算。
更为深刻的问题是,倘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后纷纷跳槽,那么财政是不是要继续培训新加入的人?如此一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会不会成为财政投入的无底洞?众所周知,民众医疗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大病医疗费用高昂。
因此,仅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公费医疗依然无法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民众看小病大体上可以免费了,但是要解决大病医疗费用负担的问题,依然需要国家强制所有人参加医疗保险,也就是实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既然国家必须强制所有人参加医疗保险,那么让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同时为参保者所接受的所有医疗服务付费,岂不是更加省事。
基本卫生保健公费医疗模式的提出者之所以青睐公费医疗模式,乃是认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保费征缴成本过高。
这种顾虑并非没有根据。
实际上,我国目前城市实行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都面临着参保费征缴不力而覆盖面不广的问题。
但问题是,基本卫生保健实施公费医疗后还是需要大病医疗保险。
征缴的成本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
更为重要的是,老百姓生病后首先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去看门诊,如果这类机构看不了就接受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