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裂》读书报告

《断裂》读书报告

从《断裂》看当今社会
摘要:介绍了《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作者的学术情况及书的基本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和《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两个章节。

并从《断裂》中所分析的90年代到2000年以来的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攒钱买房现象、市场疲软等现象。

事实证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措施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变迁、断裂
一、关于作者
1、学术生平
孙立平一直在倡导实践的社会学。

强调要面对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要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如同在印象派画家的眼中,空气和阳光是流动的一样。

他提倡“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目的是为了接近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找到一种接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途径。

孙立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做社会学研究要“要命而有趣”。

“要研究中国社会学的真问题,你不能把重要的看成不重要。

同时,研究中国的问题要能够和国际学术界讨论、对话。

”这是孙立平的治学之道。

2、学术分期
孙立平在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

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

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

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

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

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

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二、关于本书
1、写书背景
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社会。

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许多的讨论。

2、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作者在本书中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断裂”的概念,旨在分析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将“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具体的比较。

3、章节介绍
1、断裂的社会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当时社会分裂成的几个阶层。

2、增长与发展的新逻辑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新问题。

3、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
本章节指出在90年代我们已经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时代开始向耐用消费品的时代迈进。

并具体分析了为何在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提高,即人民有了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时,仍然出现市场疲软、内需不足的问题。

作者首先详细分析了耐用消费品时代与生活必须品时代的不同,从而指出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是由一系列制度结构因素支撑的。

接下来作者继续分析了如何建立起与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城市化过程的大体完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

同时,在本章节的第五个部分作者又分析了常规性收入与非常规性收入对我国成功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影响。

4、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90年代与80年代的资源扩散截然相反的资源聚集过程及其形成的原因,而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格局使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群新的弱势群体: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在第三部分本节分析了这群弱势群体的结构性特征: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无法找到基本稳定的工作机会。

作者指出,承认这一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要做出某些制度性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需求,与之前简单地认为他们是由于某些暂时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5、快速城市化的前夜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当时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6、“城乡二无结构”与劳动力流动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城乡二无结构的涵义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7、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区别及当时社区制所存在的问题。

8、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秩序
这两章节具体分析了信任缺失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社会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

9、其它
三、个人感想
1、从《断裂》看中国人攒钱买房现象
很长一段时间,当今社会上一直都有着关于中国人攒一辈子钱买房的争论,典型的调侃就是中国老太与美国老太的故事。

此前,我一直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是家庭伦理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甚至就是传统的老派思想与新新思想的碰撞,看过《断裂》,才明白这一现象更有深层的社会学原因。

首先,既然要攒钱买房,这个主体的基本情况一定是买房的成本只靠当时的成本是不够的,需要动用到很多年的积蓄。

本书分析的是90年代的社会现实,那一代的年轻人刚好就是我们这一代攒钱买房群众的主体,那一代人经历了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过渡,这一转型在当时是不成功的,当时的那一代人没有
享受到确保人们长远预期和消费信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长期行为——储蓄。

而攒钱买房则是这种极端长期行为的衍生物。

人们在没有明确的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对今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预期,没有安全感,首先是本身不敢将现在的钱花掉,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房价上涨。

人们经常问自己,现在存的钱够买一套房吗?大概不够。

房价还会上涨吗?不知道。

还要存多久的钱才能够买一套房?不知道。

这种种的不确定性让那些一直攒着钱的人就更不敢将手中的钱花掉了,而是只能一直不断地攒钱希望有一天能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

而至于为什么不愿意像美国老太那样一辈子租房,则要牵扯到城乡断裂的基本事实。

想要攒钱买房的人中有大部分是城市中的农民工,或是还是农村的农民,“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却因为人为的“逆城市化”①而无法获得城市户口,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无法享受城市人的各项福利政策,甚至一直被歧视,虽然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但是始终无法融入他们所在的城市。

这些人应该内心极度渴望被城市接受,成为一个“城里人”,而一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是支持房产落户政策的,这就更加刺激了这些人想要买房的心理。

而另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是基于同样的想要成为“城里人”的心理,极度渴望通过房产落户政策进入城市,只是原因不同。

除了更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更为多彩的生活,城市还有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农村人进入城市。

2、积极发展中产阶级
目前我国市场的中坚力量还是高产阶级,而少数富人的消费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已经不可能有与他们的收入和财富相称的需求。

而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市场疲软、内需不足,只有当大部分居民的能够支撑并且愿意消费的时候,市场才能真正的繁荣。

同时,也正是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局部利益对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开始占据重要比重,为自身利益不断影响权力的方向,使得原本应该照顾整全和长远的权力逐渐被少数、局部所左右,最终造成平衡的难以达成,也最终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美好。

令人不满地是官方在经济大跃进中不断对高端经济的支持,使得他们逐渐只变成所谓先进者的代表,而其实从长尾理论②的角度来看,发展中产阶级所获得的利益并不会低于高产阶级所支撑的市场。

而要想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形成的一个相应的阶层结构性条件,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而想要实现中产阶级的壮大,我认为首先应该要实现的就是相当高的城市化水平。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农村人口是50.32%。

我国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

到2014年末,中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7亿左右,理应是消费主力的7亿农民却消费需求不足,人数上的优势从来没有使他们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主导者”。

这样看业,要想真正达到市场繁荣,就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注释:
①人为的“逆城市化”:在20世纪50-80年代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担心吸收过多的农村人口会使城市超出其容纳能力,我国制定的户籍制度不承认他们是城市人口。

②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

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孙立平简介》
3、《面向整个中国社会的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