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
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
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遭遇转变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亲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
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短短三十三个字,讲述词人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
那天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
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
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
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
这是她自由烂漫的闺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活泼洒脱的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源于她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
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李清照自己的心境的大胆描写,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时代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
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少女的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全面溃退,徽、钦二宗被掳,北宋政权灭亡。
这时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文物字画南逃。
然而,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这对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无疑是晴天霹雳。
人生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让她一个人承受。
这种痛苦较之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思要沉痛得多。
如果说伤离怨别只是一种生离之愁个人之愁的话,那么,南渡后的痛苦则是一种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不幸交织于一处的愁思。
这一切却须她一个人默默地咀嚼承受。
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其主基调是抒写这种愁思。
在词中,她的形象是孤独无依、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嫠妇。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在敏锐地体会天气、气候、时间的细微变化。
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背弃的天涯沦落之悲。
孤独使她能够敏感地抓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以及外在的身体感受。
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
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
情景婉绝,浑然一体。
在《念奴娇》(南渡前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得以体现出她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关着。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
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
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
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
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
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
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
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词人对环境变换的敏锐贯穿其前后期的作品,说明了“敏感”是她性格特点中的一部分,且并没有因她坎坷的经历而发生根本改变。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一首抒发昔盛今衰的词。
金灿灿的落日, 象一团熔化了的黄金。
深沉的暮云, 如同相合的白玉。
烟染新柳, 笛吹梅怨, 春意是那样的浓郁。
元霄佳节到了, 女友们驾着香车宝马, 来邀自己出去观灯。
而她却以“转眼难道没有风雨”作借口, 谢绝了酒朋诗友的邀请——“人在何处”——尽管天气融合,佳节可赏, 可是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我是流落他乡的人啊!哪有心思玩赏呢下片起首六句, 忆旧。
回想当年, 中原繁盛时期,自己颇多闲暇之趣, 也很重视元霄节。
那时,自己戴上嵌镶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插着“拈金”装饰的“雪柳”,向人们夸耀自己打扮得多漂亮。
“如今”开始转写今日的衰败境况——现在,自己憔悴不堪,头发蓬乱, 两鬓微霜, 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隔着帘子,听听别人的欢歌笑语。
一个在“中州盛日”多暇,“偏重三五”的贵妇人,如今竟然憔悴得忧悉“风雨”,“怕在夜间出去”,只好隔着帘儿,“听人笑语”。
这种判若两人的心理变化,正是那个动乱的年代,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个人的历时变化,寄寓着国家盛衰的沉痛感慨。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想要诉说苦衷,眼泪却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太多的忧愁。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
通观全词,处处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
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再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词中都隐隐可见。
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片忆旧。
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
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
“生华”意为生长白发。
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看取意为看着。
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
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
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总之,对比李清照前后期的生活,以及在此背景下所创作出的作品,不难看出生活的巨大转变正是作者文学作品风格转变的最重要原因。
李清照前期词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
同后期词一道构成了清新婉约的独特词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正是在李清照这样一位细腻的女性视角下的女词人所特有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委婉精准,情真意切的千古名篇,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参考文献:[1]杨莹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2]张乃良.李清照自恋型人格倾向论探[J].榆林学院学报,2004(6):85-87.[3]张友亚.李清照的后期词作、诗作[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1):42-43.[4]朱晓燕.李清照主题创作中的人格魅力[J].保山师专学报,2007(1):72-74.[5]万丽蓉,王永革.李清照词前后期创作风格浅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4):75-78.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