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无心以出岫——《谈美》朱光潜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文学理论著作2、拓展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1、通读全书,梳理全书纲目及关联2、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及价值取向。
3、深入理解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并领会“美”的内涵四、学习方法:摘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课前诵读《蒹葭》二、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
那么,我们经常说“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是“美”?三、提纲挈领——美是什么?1、学生活动一:自由回答自己感受的“美”。
预设学生答案——美女、美景、美文、美物、心灵美2、教师点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那朱光潜先生认为什么是美呢?他用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美。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善(实用的态度)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真(科学的态度)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美(美感的态度)3、教师明确:美即直觉——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4、悟读: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二、有疑而发——为什么要谈“美”?1、学生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读“悟读一至四”明确谈美的原因。
悟读资料展示:悟读一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悟读二“俗不可耐”,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悟读三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
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
悟读四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
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
在这封信里我就想把这一点心得介绍给你。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2、学生活动二:总结展示预设:1、人心太坏,不能怡情养性2、未能免俗,缺乏美感修养3、被利害系住,缺少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3、教师点拨:(1)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2)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
(3)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4)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
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
当面对美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
三、析微察异——这些是“美”吗?学生活动三:根据朱光潜先生关于“美”的解读,请判断以下是“美”的内涵吗?1、距离产生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移情于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快感之美“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4、联想之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5、美与自然“情人眼底出西施”6、考证、批评、欣赏之美"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7、写实主义“依样画葫芦”2、教师点拨:产生于距离、联想、移情、快感都不是真正的美,美是直觉、是自然而然,是灵感、是创造,是人生的艺术化,需要我们慢慢去欣赏,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情趣、丰富、华丽和美好!悟读一: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
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
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悟读二: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
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悟读三: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悟读四: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四、豁然开朗——感受全书之美: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朱自清五、仰视先生之风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
他一生著译等身,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朱先生自1925年起出国留学八年。
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十部著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其中的第一部。
他到英国不久,就开始为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撰稿。
他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深受青年欢迎。
到1929年,这一组十二封信就结集出版。
由于所谈问题十分贴近当时国内学生、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心情,因而此书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
由此,朱先生亦"和广大青年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以后写书撰文,常常想到青年读者,考虑到他们的需要。
《谈美》便是三年之后的1932年,再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六、倾情热力推荐: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课下请阅读: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谈美》3、《谈美书简》要求:勾画圈点、梳纲理目、摘抄笔录、感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