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
乾隆年间后期,民间印刷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时的民间印刷,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间印刷的规模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二是印刷业的分布更为广泛,民间印刷业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及主要城市;三是古代发展的各种印刷方法,如雕版、木活字版、铜活字版、泥活字版等,都有所采用。

套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印刷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清代早期的民间印刷,其内容多为古代经、史、子、集等典籍,或训、诂考据等著作。

由于清初的文字狱,使民间印刷业多不敢印刷当代的著作。

最为稳妥的是翻印“殿本”书,因为政府也提倡民间对殿本的翻印。

因此这时期的民间印刷内容较为单一。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民间印刷业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印刷的品种也突破了经史子集的内容,戏曲、小说等民间出版物大量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业,仍以江浙一带最为发达。

这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自宋、元、明以来,一直是印刷业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历史的久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刻版能手,再加上纸、墨、版等印刷材料丰富,书籍的销售通畅,使这里的印刷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乾隆以后,江西、广东的印刷业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印刷的重要地区。

到了清代的中期,两湖一带的印刷业也发展起来。

自乾隆年间,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印刷作坊林立,书市遍及城区。

二、北京的民间印刷
早在辽、金时期,北京就开始出现了民间印刷业,但其规模一直不大。

到了明代,随着政府印刷的大规模发展,才有了很快的发展,但还比不上江浙一代的一些城市。

北京是清代政府所在地,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图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书铺林立,仅琉璃厂一带就有一百多家,隆福寺街也是京都书肆繁集之处。

有的以贩卖为主,有的兼作雕版印刷发行。

如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文成堂、文宝堂、荣禄堂、文锦堂、文贵堂、文友堂、翰文斋等,都是刻印兼发行的。

所刻书大部分是村塾采用的《五经》、《四书》和启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七言杂字》以及初学书写临摹的字帖等。

或者是医、卜、星相、佛经、善书、类书、小说、缙绅等。

这些刻本,不为藏家士大夫所重视,大都行销民间,所以保存下来的也很少。

老二酉堂:经营时期较长,肆设于琉璃厂路南,刻书很多,行销华北各地。

书前封面题刻:京都老二酉堂,或在书尾刻:老二酉堂梓行。

光绪十五年(1835年)刻明伦评《聊斋志异》,朱墨套印,镌刻精审。

聚珍堂:主人刘魁武,河北束鹿县人,于同治年间创肆北京隆福寺街路南。

聚珍堂印书很多,而且采用雕版与活字两种技术。

《五经》、《四书》用刻版印刷,文学、小说、诗词等作品多用活字排印。

聚珍堂所印书籍,版式较小,多在封面题刻:京都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书坊梓行,版心下刻:聚珍堂藏版。

刻有《书经》、《四书章句》、《幼学琼林》以及用木活字排印的《王希廉评红楼梦》、《儿女英雄
传》、《三侠五义》、《济公传》、《聊斋志异》等。

聚珍堂本各书,校勘审慎,镌刻清晰,属坊刻本中上乘之作。

翰文斋:主人韩心源,河北衡水县人。

光绪年间在琉璃厂设肆。

属于书林中通晓版本者。

祖孙三代从事书肆经营,长达百余年。

刻有《蒙古源流》、《元遗山先生全集》、《清秘述闻》、《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樊川全集》、《百宋一廛赋注》等。

该店除刻印书籍之外,收集旧版古书,也是主要业务。

陶氏五柳居:主人陶正祥,江苏吴县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来以经营书肆为业。

后迁寓北京,设书肆于琉璃厂路北。

陶氏长于版本鉴定、搜访异书秘本,深受学者、藏书家称赞,刻有《十三经注疏》、《抱朴子》、《太玄经集注》等。

在北京的印刷作坊中,还有一家鸿远堂,于乾隆三年(1738年)刻印过《满汉字书经》,是一种汉、满文对照的书。

嘉庆六年(1801年)京都文萃堂刻有《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蒙汉图文对照,三节版,上层下层为对照文字,中间是图。

收辑了许多当时习用的会话词语,刻印精雅,携带方便。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各族语言的交流,还刻有学习满、蒙、汉文对照的《三合便览》,全书十二册。

亦当时坊间刻本。

其它印刷作坊也刻有很多书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立堂刻有《医学入门》等医药书籍。

韦氏鉴古堂乾隆间设书肆于琉璃厂刻有《辑宋诗钞》。

泰山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有《古文释义新编》、《四书读本》、《续彭公案》。

文成堂光绪二十五年(189
9年)刻有《升仙传》,二十九年(1903年)刻有《诗经》。

龙文阁刻有《日下尊闻录》、《徐氏三种》。

文宝堂刻有《唐诗三百首注释》等。

荣禄堂以刻卖缙绅全书为主要业务,但也刻了一些其他书籍,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刻《名法指掌》,刻印清晰悦目。

文锦斋刻了一些医药书籍。

文贵堂刻了一些五经四书。

文友堂刻有《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说》、《中国艺术家徵略》、《明诗纪事》等。

文友堂除刊版印书外,以收售旧本书为其经营特点。

三、其他地区的民间印刷
自乾隆年间起,广东的印刷业也开始发展起来,成为书籍的主要产地之一。

最初,印刷业主要集中在顺德,后来逐渐发展到广州和佛山。

广东的刻工有许多妇女参加,价格较其他地区便宜,因而吸引了不少出版者。

苏杭一带的一些书商往往到广东刻版,将版运回当地印刷。

各地官员将自己的著作送到广东刻印。

在广州,可考的书坊有三元堂、五桂堂、文经堂、善书堂、敬业堂、翰文堂等二十三家。

清代中后期,佛山的商业、手工业开始繁荣,印刷也形成一个很大的行业,福建、徽州人也来这里开办纸行和墨行,印刷作坊可考的有二十多家。

这里所印的书不但销往内地各省,也被贩卖到南洋。

佛山印书的内容多为通俗小说、日用医书,如《红楼梦》、《群英杰全传》、《慈云走国》、《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达生篇》、《济人良方》等。

清代民间印刷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印刷作坊分布较广,几乎所有的省都有一定量的印刷。

福建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
门等地。

江西的印刷业主要在金溪县的许湾。

山东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聊城、济南等地。

陕西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西安、安康等地,安康的来鹿堂从成都请来刻工,先后印刷书籍二百多种。

湖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武昌、汉口、沙市、等地。

湖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常德等地。

四川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德格等地。

安徽的印刷业主要在安庆。

河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开封、彰德、郑州、周口等地。

奉天(辽宁)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盛京(沈阳)、辽阳等地。

云南的印刷业主要在昆明。

另外,吉林、山西、甘肃、西藏等省,都有一定数量的印刷,印刷业分布的这样广泛,是过去所没有的。

善成堂:为晚清规模较大、刻书较多的书肆之一。

总号设在重庆,在成都、南昌、汉口、山东东昌、济南、北京等地设有分号。

所刻书也多经史小说之类,行销南北各地,刻印有:《监本书经》、《唐诗三百首补注》、《说唐前传》、《第一才子书》、《幼学故事琼林》等。

书前有封面,刊书名、字号和刻书地点等。

如《净发须知》封面:京板绣像净发须知,善成堂藏板,这是北京刻本;《礼记》封面刻:渝城善成堂梓行,这是四川刻本;《五柳仙宗》封面刻:东昌善成堂书局藏板,这是山东刻本。

有的书不刻刊版地名,如《聊斋志异》封面则只刻:光绪丁亥季冬善成堂镌。

版心下方和卷尾刻:善成堂三字。

善成堂除自己印书以外,还贩卖其他各家出版书籍。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安徽屯溪菇古堂书坊刻印了唯堂编著的《开眼经》,这是一本四字一句、便于诵记的启蒙读物。

总之,清代坊刻事业十分活跃,许多民间大众读物,诸如小说、戏曲、唱本、医方、星占、类书、日用杂字等,多由这些书坊刻印出版。

反映民间生活、社会风俗习惯的资料,也从这些书中可以找到。

虽然书肆多重营利,往往因降低成本,影响书品质量,不如官刻、家刻版本精美。

但是它在繁荣市场、普及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