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就是养浩然之气,使“四端”成为“四德”。

而孟子的人格理想是善的美的人格, 人格理想根源于、植根于内在、情感性的浩然之气,它既是“仁义礼智”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充分体现, 也是“浩然之气”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完满贯注, 是善与美的和谐统一。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正是其人格理想的真实写照。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及其人格理想学说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们不仅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发展史, 而且在当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孟子的修养功夫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四端”,“四端”还只是“善端”,故还有待于功夫扩而充之,才能流行为实然性的“善”——仁、义、礼、智“四德”。

“四端”是未发,是隐性之善,那么“四德”是已发,是显性之善,包涵着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

而这社会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在孟子看来,是人之本质性的规定、人之存在的理由,人当求之。

“四端”仅仅是善之“端绪”,善之萌芽,“君子存之,小人去之”。

因此,更为举足轻重的是如何扩而充之,使本然变为实然。

使本然变为实然、使“四端”成为“四德”,就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修养功夫论。

孟子修养功夫论的特点是无待性。

无待性指“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离娄下》),即由“四端”扩充至“四德”过程的自然而然性,无需费纤毫之力。

孟子曾这样形容“四端”臻至“四德”的过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既然人内在地禀赋“四端”,那么油然而发,人自知扩而充之,其扩充的特点是自我训诱,非外在训导,孟子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喻该过程沛然而发、莫之能御的自发性。

而于另一处孟子同样以水喻人性的向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这样言说修养方式之一的“养气”:“心勿忘,勿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养气”如此,其整个功夫何如不是?故孟子这样评价不能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是无待于外在条件,故可将孟子修养功夫的特点总结为“无待性”,那么如何造成了该特点?如前所言,在孟子看来,人之本然是“四端”,是情,而所谓修养功夫只是率情、顺情而发,任由内在本源的情汩汩而流。

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在孟子看来,本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然:“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的人格理想
孟子的人格理想学说散见于《孟子》一书的不同篇章中。

孟子明确把个体
人格划分为六个等级, 即善、信、美、大、圣、神: “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其中,“可欲之谓善”, 是指个体在其行动中只追求“可欲”的东西, 也就是符合仁义礼智的东西。

孟子的人格理想学说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人格独立和节操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每每向诸侯进言,他从不把诸侯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决不被那些“大人”的权势所吓倒。

孟子有着自由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傲气,有着“舍我其谁”的气魄和胆识。

他发展了孔子关于“德”与“位”的矛盾学说,举起了“以德抗位”的旗帜,对后世的知识分子有极大的影响。

2、养浩然之气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1] ( P231) 他解释“浩然之气”说: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 1] ( P231~ 232)
志是心之导向,志可以调动气,这是正向。

反过来,气也可以影响志,这是逆向。

孟子主张持志与养气相结合,要善于保持盛大流行的充满体内的气,保持浩然之气的根本在于养心,即保持发挥“仁、义、礼、智”回之心。

孟子还主张调动气来配合道义,这种盛大流行之气,充满于宇宙之中。

3、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

三、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学说,不仅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性格发展史,即使在当代,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从大处来讲, 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胸襟, 为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友好相处,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 我们应当自强自立、自尊自爱, 努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综合国力, 使国强民富、国泰民安, 树立独立自强而正气凛然的国际形象。

在国际关系中, 本着互利互助的原则, 从容面对超级强国, 不卑不亢。

面对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无端挑衅,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澄清事实, 据理力争, 决不作任何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

只有这样,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格和民族尊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敬, 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小处来说, 一个人, 若要堂堂正正地立足于社会, 首先也应当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投身社会, 奉献于社会, 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 要具有一定的同情心, 尊老爱幼, 扶弱济贫, 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必要的关头, 能够见义勇为, 舍生取义。

再次,
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自强自立、自尊自爱,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明辨是非、抵御诱惑、经受考验。

常言道: 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

一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与各色人等相处时, 还难免会遇到以强凌弱、以权压人、以利惑人者, 对此, 不应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和怯懦、奴颜和媚骨, 而应保持一定的气节和耿介胸怀, 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勇于反抗,据理力争,做一个通体贯注着浩然之气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学说,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

我们应当充分地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加强我们的人格修养。

当然,我们也应当像对待其它文化遗产一样,本着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摒弃其中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成分, 如“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等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国格还有民族性格,永远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 万丽华、蓝旭.孟子[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