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φ //www.cnki.net 论 儒 家 理 想 人 格 及 其 现 代 价 值 郭广银 内容提要 总览历 代儒家的伦理 思想 ,可以发现理 想人格 学说在其 中 占有极 为 重要的地位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 式看,在儒家的伦理 思想 中,有 两 类 理 想人格一直 是世人所推 崇 的t 一是圣王 人格 ,一是君子人格 。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 范,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圣王 人格源 于孔 孟,发展于苟 子及《 大 学·礼记》,最终完 备于束明理 学,形成 了 由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八条目 组 成 的圣王人格理论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 做人的一般范型 ,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 ,君子 人格体现在 重 义轻利 的素质、安 贫 乐道的风范 、自强 不 息的精神 、坦 荡宽容的品 性 几 个方 面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 的现代价值 ,对于 当 代社会的人们 加强群体合作 关 系 、克服社会危机 、解决环境问题 ,促进 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儒家理想人格的剖视 在我国道德理论与实践中 ,理想人格问 题一直是古人从事道德修养所普遍关心 的问 题。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 。在 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 ,引申意为 法式和标准 。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 格,不合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 。理想人格问 题就是要求做人达到 、合乎什么样的标准 、范 式的问题,它是人们在立人立德的修养生活 中所追寻的做人的终极范式 。 作为传统思想的主流 ,儒家伦理学说的 理论兴奋点一直在理想人格上 。翻开世界文 明史,欧、亚、印三大古老文明系统 ,就对理想 人格论述的力度和跨度而言 ,无有出其右者 。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 ,总览历代儒家 伦理学说,有两类理想人格是一直得到公认 的,这便是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 。前者是该学 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 ,后者则是做人 的一般范型。 儒家的圣王人格即内圣外王人格 ,是全 德、全智 、全功的体现 ,它是在儒家伦理学说 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起源于孔子和孟 子 ,发展于苟子及《大学· 札记》,最终完备于 宋明理学 。《论语》里并没有“圣王”一词 ,但事 实上 ,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 。《论语》中 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 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 ?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 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① 可 见,在孔子看来 ,圣人高于仁者,圣人是至高 、 至大 、至神的理想人格 。这样的境界,就连尧 舜也难完全达到 ,更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 。然 而,孔子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人格的倡导 与追求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问题相 当严重 ,曾长期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和维系社
9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φ //www .crud.net
会稳定的力量的周代文制 ,日趋动摇和失效 。 这种现象促使孔子深思 z 是什么原因使周代 的文制动摇和失效了 ?他思考的结果是 :社会 礼崩乐坏根源在于人心的麻痹和堕落 ,所以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 ,不在于修改文制去适 应人,而是要从人心上着手,重建自我控制的 能力,以适应客观的规范。于是,孔子的学说 就必然落脚于“克己”的修养上 ,这正是内圣 的核心之所在。不过,内圣只是孔子所提倡的 手段,而重建周代文制的权威才是目 的.显然 归宿又落到了外王上 。由此可见,内圣外王的 观念,在孔子那里已初具规模 。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观 ,认为圣 人代表了人们道德的极至,严格意义上的圣 人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出现的 。《孟子· 离委 上》中说:“规矩 ,方圆之至也 P 圣人,人伦之至 也。”把圣人规定为人伦之至后 ,孟子又把圣 的涵义阐释为“仁且智飞 他把孔子推崇为既 仁又智的圣人 ,他说 z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 : 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庆 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 t 学不厌,智也 z教不倦 , 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②这样,孟子把 崇高的圣人理想人格用仁与智等具体的道德 修养内容联系起来 ,鼓励人们在修养过程不 断见贤思齐,向圣人境界努力 。他一再强调 : “仁者无敌于天下”、“修其身而天下平”,使内 圣与外王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晰密切 。应当指 出的是,孔孟作为圣王人格的开辟者 ,对于内 圣与外王的差别以及由内圣走向外王的具体 途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 ,内圣一 面如完成 ,外王一面也就自然 眼着完成。 如果说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 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的话 ,那么苟子 则是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 功;如果说孟子强调“内圣”的话,那么苟子更 多的强调“外王”。苟子明确提出内圣外王是 有区别的 ,内圣是主观的,外王是客观的 ,圣 王人格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所以在他
92
的论著中,大量出现了“圣王”一词 ,来代表其 理想人格 。在苟子看来,“圣人”的外王功夫 , 并非轻视内在的道德素养 。相反 ,他认为修身 是治国的前提 ,个人的心性道德修养比治国 的事功更为重要 。《苟子· 修身》中首先说 :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傲然必 以自省 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然必 以自恶也。”苟子还首倡“慎独”的修养论以鼓 励 人们努力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 。他说 : “君子至德,嘿然至喻,未施而亲 ,不怒而威 : 夫此顺命 ,以慎其独也”③ 。这种在个人独处 而无人觉察时仍需谨慎地遵行道德标准 、严 格自律的修养要求 ,开启了儒家“慎独”修养 说的先河 。由此可以看出 ,苟子树立的“圣 王”人格 ,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吨见 。他所 谓的“圣王”是集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于一 体,是“尽伦”与“尽制”的结合体.为学者的努 力目标就是要塑造“ 尽伦”、··尽制”的圣王人 格 。苟子的这一思想 ,在后来的儒学经典著作 《 礼记·大学》中得以阐辑和发挥 ,形成了系 统的由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 。宋明 理学的圣王人格正是对这八条目 的继承、发 展和完善 。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 . 是对圣王人格的有效补充 ,这是因为.一方 面,在理论上圣王是一般 人很难达到的最高 典范 ,另一方面.在现实上自秦汉大一统以 后,圣王已成为专制帝王拥有的“代号” ,一般 人是决不允许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的 。因此. “ 圣王”作为一种最高的理想人格 ,常常给修 养者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相对而言,儒 家树立的“君子”人格 ,是 种对修养者来说 切实可行 、贴近实际的道德偶像和学习情模 。 正因为如此 ,君子人格遂成为历代儒家一以 贯之的话题 。儒家经典依据人们的不同地位 和角色,对君子人格作了颇为详尽的论述 ,从 总体上说,君子人格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z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φ //www .crud.net
首先 ,君子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道义问题 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在 。“志于仁”还是“志 于利”成为君子小人的分界线 。孔子说 :“君子 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④ ,“君 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⑤ 。孔子提出了“君子 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的原则 ,对君子 人格提出了较高的修养要求 ,要求人们在现 实生活中超脱功利 ,追求道德仁义 ,做担当道 义的志士仁人 。真正的君子 ,在必要的时候不 惜个人生命去坚持道义 ,追求道义 。孔子说 : “ 志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害仁 ,有 杀 身以 成 仁”⑥ 。孔子关于君子“以义为质 ”的思想 ,到 孟子那里 ,发展成为“舍生取义”的修养原则 。 第二 ,君子有安贫乐道的风范 。君子的安 贫乐道是与其“重义轻利”相连的 。早在两千 多年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清醒地意识 到, 君子要有志于担当道义 ,就必然要两袖清风 , 一身正气,也就必然要远离物欲的追求和世 欲的功利 ,甚至处于生活窘迫 、穷困的境地 。 由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 ,所以君子常常 因追求道义而拥有人生的愉悦 、快乐,处于 “乐以忘忧”的境界 。除了安贫乐道之外 ,君子 同时也忧道 ,这丝毫也不矛盾 ,因为君子之 忧,不是个人利害得失之忧 ,而是天下利害得 失之忧 、天下无道之忧 。孔子说过 :“君子忧道 不忧贫”。⑦孔子还说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⑧ 所 以,君子忧道与安贫乐道是一致的 。 第三 ,君子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 息,是指一种自我努力向上 、永不懈怠的精 神。《易·乾》中最早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 强不息”的命题 ,从此历代思想家都倡导 以自 强不息的精神加强道德修养 ,成就君子之道 。 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的儒家更是大力提倡自 强不息。《论语》中阐述的“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 ,不知老之将至”与“为之不庆 、诲人不倦” 的人生态度 ,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 。《论 语·泰伯》中 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等也是自强不息 精神的阐发 。《苟子·劝学》中所说的“模而不 舍,金石可楼”也是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 表达。 第四 ,君子有坦荡宽容的品性 。《论语》中 一句“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成为君子人 格胸襟的最好写照 。中华传统道德修养论中 的君子人格 ,能够孝顺恭敬,襟怀坦白 ,不患 得患失 。孟子认为 ,君子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 宽而不隘 ,恭而不慢 。苟子认为 ,发寒知松柏 . 患难见君子 。君子宽而不怠慢 ,有原则而不伤 人 ,善辩而不争论 ,明察而不偏激,正直而不 凌人,坚强而不粗暴 ,柔和而不随流 ,恭敬谨 慎而又宽容 。儒家眼中的君子,还善于处理与 他人的关系 ,善于人己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和”⑥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 党”⑩.“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 是” 。儒家眼中的君子,总是与人为善 ,严以 律己,宽以待人z “君子与人为善 ,取诸人以为 恶 ,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 善”@ ,“君子之度己则用绳 ,接人则用拙 。度 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接人用拙 ,故 能宽容 ,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⑩ ,如此等 等 ,都是君子坦荡宽容晶性的表现 。 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经过历代儒家不断 地深入探求和广泛宣传 ,在中国传统社会产 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 在追求理想人格方面所展示出的独特的历史 风貌 。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想人格最高 境界一一天人合一的设定 。儒家的“天人合 一”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结合 ,其终的在于 从形而上的高度确证人的伦理原 则或道德生 活的必然性和绝对性 。人道、人性上达天道 , 与天道为一 ,一句话 ,人性源之于天道,乃是 儒家“天人合一”的性命说的本旨大耍 。《中 庸》指出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易传》认为 , 人只要体认 、扩充“天”之德性,便“可以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