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建、构筑物施工验收标准光伏电站建、构筑物施工验收标准1目的范围为加强公司项目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健全项目建设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建、改建和扩建光伏电站项目建(构)筑物的施工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2-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3-2002《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4-2002《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52-92《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7-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9-200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10-200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42-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303-200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501503验收标准及施工要求3.1土方开挖3.1.1土方开挖前,应摸清地下管线等障碍物,并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3.1.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1.3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1.4基坑、基槽、管沟和场地的基土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1.5允许偏差项目1 / 203.1.6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支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3.1.7基坑(槽)、管沟的挖土应分层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基坑(槽)、管沟边堆置土方不应超过设计荷载,挖方时不应碰撞或损伤支护结构、降水设施。
3.1.8基坑(槽)、管沟土方施工中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监测,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3.1.9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问题分析: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3.1.9.1产生原因:3.1.9.1.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3.1.9.1.2 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1.9.1.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3.1.9.1.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3.1.9.2防治措施:回填之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3.2土方回填3.2.1压实填土包括分层压实和分层夯实的填土。
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时,在平整场地前,应根据结构类型、填料性能和现场条件等,对拟压实的填土提出质量要求。
未经检验查明以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3.2.2土方回填前应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穴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
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
3.2.3 对填方土料应按设计要求验收后方可填入。
3.2.4 填方施工应分层填土、压实和测定压实后土的干密度,检验其压实系数和压实范围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填筑上层。
3.2.5 填方工程不宜在冬、雨期施工,如必须在冬、雨期施工时,其施工方法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施工前应周密计划,做好准备,做到连续施工。
3.2.6填方每层填筑厚度和压实遍数应根据土质、压实系数和机具性能确定,如无试验依据,可按照下表的规定选用。
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3.2.7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2.8压实填土的质量以压实系数λ c 控制,当设计未明确时,应根据结构类型和压实填土所在部位按下表的数值确定。
3 / 203.2.9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问题分析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3.2.9.1产生原因:回填的土料(粉质粘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
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3.2.9.2防治措施: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3.3砌体工程3.3.1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
块材、水泥、钢筋、外加剂等尚应有材料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3.3.2砌筑基础前,应校核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3.3砌筑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3.3.3.1基底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砌。
当设计无要求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基础扩大部分的高度。
3.3.3.2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
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按规定留槎,接槎。
3.3.4在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洞口净宽度不应超过1m,高度不超过1.5m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区建筑物的临时施工洞口位置,应会同设计单位确定。
临时施工洞口应做好补砌。
3.3.5 施工脚手眼补砌时,灰缝应填满砂浆,不得用干砖填塞。
3.3.6设计要求的洞口、管道、沟槽应于砌筑时正确留出或预埋,未经设计同意,不得打凿墙体和在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
宽度超过300的洞口上部,应设置过梁。
3.3.7搁置预制梁、板的砌体顶面应找平,安装时应座浆。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采1:2.5的水泥砂浆。
3.3.8设置在潮湿环境或有化学侵蚀性介质的环境中的砌体灰缝内的钢筋应采取防腐措施。
3.3.9砌体施工时,楼面和屋面堆载不得超过楼板的允许荷载值。
施工层进料口楼板下,宜采取临时加撑措施。
3.3.10对有裂缝的砌体应按下列情况进行验收:3.3.10.1对有可能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砌体裂缝,应由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需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待返修或加固满足使用要求后进行二次验收。
3.3.10.2对不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砌体裂缝,应予以验收,对明显影响使用功能和观感质量的裂缝,应进行处理。
3.4混凝土结构3.4.1 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
混凝土结构施工项目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并经审查批准。
3.4.2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可根据结构的施工方法分为两类:现浇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根据结构的分类,还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等。
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可划分为模板、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结构和装配式结构等分项工程。
各分项工程可根据与施工方式相一致且便于控制施工质量的原则,按工作班、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为若干检验批。
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分项工程施工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3.4.3对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在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结构或装配式结构等相关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资料检查及观感质量验收,并应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材料、试件、施工工艺和结构的重要部位进行见证检测或结构实体检验。
3.4.4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在所含检验批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质量验收记录检查。
3.4.5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应包括如下内容:3.4.5.1实物检查按下列方式进行:3.4.5.1.1对原材料、构配件和器具等产品的进场复验,应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执行。
3.4.5.1.2对混凝土强度、预制构件结构性能等,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本规程规定的抽样检验方案执行。
3.4.5.1.3对本规程中采用计数检验的项目,应按抽查总点数的合格点率进行检查。
3.4.5.2资料检查,包括原材料构配件和器具等的产品合格证(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等)及进场复验报告、施工过程中重要工序的自检和交接检记录、抽样检验报告、见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
3.4.6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3.4.6.1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3.4.6.2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验收记录。
对验收合格的检验批宜作出合格标志。
对涉及混凝5 / 20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
结构实体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见证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
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3.4.7结构实体检验的内容应包括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必要时可检验其他项目。
3.4.8对混凝土强度的检验,应以在混凝土浇筑地点制备并与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强度为依据。
对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应将一个强度等级验收批中该检验批的层数所留试件组数作强度评定,及时检验该验收批中所包括检验批混凝土合格与否。
对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也可根据合同的约定,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3.4.9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3.4.9.1有关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合格;有完整的质量控制资料;观感质量验收合格;混凝土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
3.4.10施工中质量问题处理3.4.10.1当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3.4.10.1.1经返工、返修或更换构件、部件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
3.4.10.1.2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
3.4.10.1.3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并确认仍可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验批,可予以验收。
3.4.10.1.4经返修或加固处理能够满足结构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项工程,可根据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3.4.10.1.5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3.4.11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及情况分析:3.4.11.1配合比不良3.4.11.1.1通病情况:混凝土拌合物松散,保水性差,易于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不到要求的强度。
3.4.11.1.2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未经认真设计和试配,材料用量比例不当,水灰比大,砂浆少,石子多。
(2)使用原材料不符合施工配合比设计要求,袋装水泥重量不够或受潮结块,活性降低;骨料级配差,含杂质多;水被污染,或砂石含水率未扣除。
(3)材料未采用称量,用体积比代替重量比,用手推车量度,或虽用磅秤计量,计量工具未经校验,误差很大,材料用量不符合配合比要求。
(4)外加剂和掺料未严格称量,加料顺序错误,混凝土未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匀质性很差,性能达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