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以及加速发展公共交通等对策。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但由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急剧膨胀,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广州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广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1)交通源布局不合理。

由于各种限制,广州城区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

随着交通源自然发展时间的延长,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渐消失,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过逐渐加重的拥挤和堵塞逐步表现出来。

天河中心区是典型例子,商业越来越旺,交通却越来越紧张,让城市规划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

(2)路网布局不合理。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

比如,天河中心区主要车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黄埔大道、体育东、体育西、天河路上行驶,而相邻的次支线由于多为狭窄,有的还人为封堵住,不能联网为主干路分流。

相反,从次支路驶出的车辆还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头、转弯,加重主干道负荷。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

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

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

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4)公交优先不尽人意。

我国从2000年开始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虽然广州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交专用车道寥寥无几,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

2004年,广州公共交通(含地铁、公车、电车、出租车)运载25亿人次,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虽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伦敦的72%、日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甚远。

2.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

随着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发突出。

比如,广州目前有机动车183万辆,比1999年增长4.17倍,此外还有30多万辆外地籍和部队车辆,但广州城市道路总面积较1999年仅增长2.08倍,机动车辆数量增长比道路面积增长高2倍,路少车多,道路承载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

目前广州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许多旁边小路都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3)道路功能分工不明确。

目前,广州交通还停留在容量优先的观点上。

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城市交通是容量优先;80-90年代,变成了安全优先;90年代,则变成了行人优先。

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保证行人的交通空间和安全,明确城市道路的功能,科学划分城市道路的交通专门分区,开辟公交车专道,促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道道畅通。

(4)道路总体使用效率不高。

广州城市的道路使用率不高。

发达国家的道路行驶速度在50-60公里/小时,道路利用率很高,而广州道路的行驶速度一般在20公里/小时左右,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

当汽车以2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行驶时,其消耗的功能最多、排放的尾气最多、占道面积最多。

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污染最主要的来源。

3.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不强现有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加重了路面交通的混乱现象。

常见违规如“酒后驾车”、“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驾车打电话”、“压黄线”、“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以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都没有受到依法严惩,交通规范形同虚设,间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情况的恶化。

这种情况,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是欧洲小汽车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许多城市街道路面狭窄,还不如我国,但却基本上看不到警察,车流也基本通畅。

个中缘由,除了英国人非常遵守规矩外,与警察执法如山离不开。

如伦敦当局对进入市中,08平方英里范围内的车辆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半征收5英镑的“进城费”。

逃交者会被路口的摄像装置记录下来,并被罚款80英镑,同时被电脑自动存储进个人信用记录。

这些个人信用记录将影响到被罚者以后的就业和工作。

4.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以及交通自适用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高架上匝道自动控制、闭路电视监控、交通信息的互动发布等系统都没有发展建设起来;电子交通路牌的摆设、交通信号灯配备、咪表停车路段设置不尽合理,客观上造成车流缓慢,交通阻塞。

比如,广州部分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若加强交通管理,广州现有道路至少还可以提高20%的通行能力,相当干可以挖掘出970多公里的道路资源,而广州2004年全年的市政道路建设长度才300公里左右。

5.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广州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

据统计,广州平均每天因为交通事故死亡4.53人,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无论是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和万人死亡率都明显居高。

据交警部门分析,这些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低下,不依法遵章行车、行走造成的。

二、解决广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智能化交通广州要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放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体现适当的超前性,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的紧密结合中,加强交通设施的完善以及合理建设,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成为三位一体化的相关连续过程。

首先,大力开发平交口的交通渠化,最大限度地挖掘路口的时空潜力。

建议采取不同程度的压缩原有车道宽度,增划路段车道和进口车道,使进口车道数大于路段车道数,非机动车停车线提前或后退(与机动车停车线相比较)、路口内施划或设置导流岛而使路口右转机动车通过导流岛提前右转弯等方法渠化路口。

其次,挖掘次干道、中小街道的通行潜力,为主干道分流服务。

修建或扩建一条城市道路,其投资是巨大的。

而挖掘现有道路的交通潜力,特别挖掘交通流量远没有饱和的次干道、中小街道交通潜力其效益应当是明显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巨大。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

作为一个大城市交通,客观上要求具有横贯市区的快速路和环城快速环线,使城市主干道的可达性和通过性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均衡城区路网流量,减少车辆无效行驶给道路带来的不必要负荷,充分发挥主干道大流量交通的负荷能力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规范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有效指导交通运作流向。

交通设施的科学性、完整性能够生动、形象地规范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告诉人们在参与交通的行为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

可以说,一条标线、一个标志、一组信号灯就是物化的法律、法规,是交通民警执法的基础,是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基本条件。

第五,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智能化交通。

ITS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老城市道路在短期内难以改造的情况下,ITS不失为解决车辆堵塞、保证交通安全的一项良策,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六,合理布局,加强停车场地的规划和建设。

根据市区不同地域的交通流量和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停车场地的布局和建设;以方便市民出行、方便停车出车、提高整体交通效率的原则安排停车地点;以人流车流密度测量停车数量,合理建设停车点的数量和停车容量,以市场需求规则和有条件限制车辆进入繁华商业区的原则合理制定停车费用,提高停车场所的使用率。

2.因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一直以来,人们都误把车辆等交通工具的通行当作交通通行的对象,恰恰把交通通行主体——人给忽略了。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的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人的有效快速通行服务的。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应用。

例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和车站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在市、区、街道实现计算机联网,等等。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管理提供许多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推广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

在交通管理中体现人性化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

比如在英国、香港和澳门等地,汽车必须得让行人先走。

在以后的交通规划发展和管理中,应当加强以人为本的主导性,发展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

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路面管理上。

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是交通管理的集中表现。

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警察就是执法者,弱化交通民警的执法,就弱化了交警对路面的控制,交通安全与畅通就难以保障。

3.增强素质教育。

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不论是交通管理者,还是交通参与者,都是由人构成,因此,增强人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首先,要提高交通管理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交通管理工作,要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民警,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能胜任今天的交通管理工作的。

因此,增强交警的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在方法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从干部到普通民警都必须参加培训,逐步提高整个交警队伍的水平,使交通管理工作得以保证。

对一些确不能胜任工作的,要采取淘汰的方式解决。

其次,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增强公民文明参与交通意识。

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法规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利用大众新闻媒介和社会力量,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