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城市经济学PPT(offer)
第二章城市经济学PPT(offer)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 录
1
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什么是城市? 怎样定义城市? 城市的主要作用?
2
城市的形成 城市为什么会存在? 什么决定着城市的发展?
3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一、城市的内涵
(一)
一般解释
城,指四周围绕的城墙,扼守 交通要冲,是一种具有防卫意 义的军事构筑物。 市,出现较“城”稍晚,指商 品交易及买卖的场所 城内人口增多,交易活动频繁, “市”便出现在城内或城郊, 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体。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二、城市的职能与类别
(一)城市的职能
1、城市职能内涵:
• •
所谓城市的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 中所起的作用。(又称城市的功能)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主要作用,随着 历史的演进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古 代,城市的功能大多偏重于军事、政治、 宗教等非经济方面。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的工商业才占 据主导地位,城市人口规模空前,城市 的经济职能成为主要职能。现代城市大 多数都具有多方面的职能。
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没有 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 可以弄明白:(1)人口;(2)人口密度;(3) 产业构成;(4)中心性;(5)其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 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 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 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 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
• • • •
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人们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 不同区域的人们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存在着差异; 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等也会存在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 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 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关于区域比较利益——主要结论
o
(三)聚集经济
一旦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创造了城市形成的初 始条件,那么聚集经济就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了直接推动力。
1.聚集经济的含义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 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 成本节约”。 也就是说,聚集经济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 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
•
现代城市中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 分是为城市以外服务的,具有区际意义,被 称为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本市居民 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 分。城市的职能反映的是前者,即城市和区 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
2、城市的职能有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之分。 前者指的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后者指的 是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体现了该城市 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特有作用。 3、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 北京 城市功能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 多种。
(二) 经济学解释
城市经济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 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 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为“城市是具有相当 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 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 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不管城市建立的具体原因如何,就近代、现 代城市的形成来说,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 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 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 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 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 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伯明翰, 16世纪时还是一个 小村镇,人口也不到500人。 工业革命一开始,兴建了铁工 业区的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大 的生产中心。在工业化的带动 下,伯明翰依靠着自己的钢铁 工业,超过了曼彻斯特和利物 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曼彻斯特就是英国近代城市化 的典型。曼彻斯特因为天时地 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国棉纺 织工业80%的工人,1840年更 是增加至85%。
•
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 准)
•
即将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 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并且,一般与人口数量指标混合 使用。这是一种比较能够反映城市本质的定义标准,但是 各国的具体指标不同,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有的 国家规定,城镇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居 民点;或者人口超过五千,其中有三分之二男性经济活动 人口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居民点,也可以设为城镇。又 如:俄罗斯除了规定一定的人口标准外,凡非农业人口占 总聚居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者才可以设市。
(二)城市的类别
1、按行政区划标准划分:3级或4级
• •
三级即省级、地级、县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 划分方法); 四级即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重要 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省内重要经济中心 等)。(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划分方法) 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
重庆市地图
现实的城市定义
综上所述,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涵盖 的,界定城市的困难在于城市整体发展的动态性 演变,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城市与乡村的相对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连续体。在多数情况下,这 些定义标准往往是联合使用的。其中以人口规模 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的最多。为此,在实际分析中, 必须明确所采用的统计数据的依据,从而把握住 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真实内涵。
•
采取这种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认为城市是一个 经济实体,且非农业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要从 功用方面来定义城市。
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
•
这种定义标准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密集性特征才属于城市。 即以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和房屋的密度的高低来划 分城市,它往往与在空间上连续的建成区联系在一起。 因而这种标准比起规模标准来说,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如:法国是利用人口数量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定义城市 的。一般规定,城市是2000居民以上的,房屋密集或间 距<200米的集中连片的建成区。) 但是,我们知道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也不一定吻合,因 为建筑高度不同,相同的房屋密度可能又有不同的人口 密度。因此,这种标准往往要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才 能更加准确地界定城市。
•
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 城市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多样性 和流动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
现实的城市定义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对城市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 的。概括起来,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
•
即认为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和居住的地域。作为城
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区别城市和 乡村的决定性标准。当某个居民点的人口达到某
城市存在的三个理由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 聚集经济(agglomerative economies)
(一)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这里主要指的是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建立在区域分 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 益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于聚集经济的例子
有关现代的例子有集中在美国加州硅谷的半导体 工业;集中在纽约的投资银行业;集中于好莱坞的娱 乐业等。比如:意大利的瓷都——萨斯索罗,在这个 小城市中集中了世界瓷砖产业生产量的30%、出口量 的60%,使意大利的瓷砖产业获得了国家竞争优势。
a.老包头的形成 b.新包头的崛起
(二)生产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 现象。 规模经济产生的两大原因:
专业化(factor
specialization) 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indivisible inputs)
产能愈大,平均成本(劳力或资本)愈低。 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 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工厂的出现,产生城市。
•
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
•
这种标准主张强化行政意志和力量,对于是否 属于城市,要以国家相应级别的政府所颁布的 法令文件为依据。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 的结果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如根据行政区域 划分,一些国家规定某级政府或相当于某级政 府的机构所在地可以设市,边境要塞、历史文 化集中地也可以设市。(如:蒙古、巴西等国, 规定全国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其余则为乡 村)。
1.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假定劳动是各个区域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 唯一不同点。那么,一个区域输出劳动生产率相 对高的产品,输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2.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 现。自给自足经济下,没有剩余产品交换,也 就没有分工;运输成本很高的条件下也不会形 成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 3.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 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商业发展达到规模经 济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在交通优惠地点便 形成集市,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这可以说明 一些专业化城市产生的原因——商业城市产生 。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乡村”,城市有其固有的一些根 本属性。一般而言,城市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 特性: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
• •
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 动的密集。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城市在经济上的特性表现为,它作为一个经济实 体或经济地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的 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