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识别与鉴定同翅目

昆虫识别与鉴定同翅目


球蚜总科
蚜总科
Ⅶ、球蚜总科 Adelgoidea
孤雌蚜与性蚜均卵生;前翅只有3个斜脉,无翅蚜及若 蚜复眼仅3个小眼面,触角3节或退化;头部与胸部之和大
于腹部;尾片半月形,缺腹管。2科。
12、球蚜科 Adelgidae
中胸盾片分为左右两片;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有2个感觉圈,有翅型后
翅有1条斜脉,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性蚜有喙,活泼;多营异寄主全周期;
体小到大型;触角着生在头两侧复眼下方,梗节膨大 成球形或卵形;多具两对翅,少数短翅或无翅,前翅前缘
基部有肩板,翅膜质或皮革质;后足胫节有2-7个大的侧 刺和一列端刺。 卵产在植物组织内或表面,常有蜡保护。有的种类分 泌蜜露。全世界已知1500属9000多种,分18-21科。中国 记录有16科。
1、蜡蝉科 Fulgoridae
为松、杉类重要害虫,如红松球蚜Pineus cembrae pinikoreanus
13、根瘤蚜科 Phylloxeridae
中胸盾片不分为左右
两片;无翅蚜和幼蚜触角 上幼1个感觉圈,有翅型 后翅无斜脉,静止时翅平 叠于背面;性蚜有无,不 活泼;多营同寄主全周期; 寄主为阔叶植物,如葡萄
根瘤蚜Viteus vitifolii
分类概括和系统发育
同翅亚目昆虫已知约45000多种,我国已知 3000多种。现在我们一般采用5次目13总科62科的 系统。
触角着生在复眼间下方
蜡蝉总科
同 翅 亚 目
蝉总科
前胸背板长
沫蝉总科
蝉 次 目
触角着生 在复眼间 产卵器 发达 前胸背 板短 产卵器 萎缩 出现 拟蛹 渐变态 跗节 2节 跗节 1节
9、叶蝉科 Cicadellidae
Ⅴ、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多小到中型,颜色多样,形状奇异;头顶发达,前胸 背板发达,其上常有前突、背突、侧突、后突,形状多样
而奇特;翅部分或全部倍前胸背板覆盖,前翅为复翅。 已知300多属约3000种,分3科。
10、角蝉科 Membracidae
同翅亚目昆虫对人类
形态构造
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4节,多为3 节
触角短,鬃状、线状或念珠状
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革质
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
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生物学和生态学
大多数为渐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少数为过渐变态,如雄性介壳虫及粉虱有类似蛹的虫态。 多聚集生活。 繁殖方式多为两性卵生,有些为孤雌胎生或孤雌卵生。一些 介壳虫和多数蚜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
体小型,2-9mm;多灰白或褐色;头小、短,触角锥形,少数第1、2节 长而扁平;前胸常呈衣领状;翅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有长翅型和短翅型; 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活动的距。 已知约150属1500种,中国已知100多种,有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 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15、毛管蚜科 Greenideidae
次生感觉孔卵圆形或圆形;喙末节
分2节;腹管密被长毛,长管状,稍膨大,
不短于体长之半;尾片半月形或三角形。 已知7属100多种,如台湾毛管蚜
Greenidea formosana
16、大蚜科 Lachnidae
蚜总科中体型最大者,体与附肢多毛,体表常有蜡粉;触角6节,次生 感觉孔圆至卵圆形;翅痣长为宽的4-20倍;腹管极短,孔状,位于多毛隆 起的圆锥体上。
侧刺褐1-2横列端刺。 若虫一般隐蔽在自身分泌的泡沫中,最后一次蜕皮后 离开泡沫。 已知330属2300多种,分4科。
7、沫蝉科 Cercopidae
颜色艳丽;前胸背板大,常呈六边形,前缘平直。 已知1000多种,中国已知100多种,如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
8、尖胸沫蝉科 Aphrophoridae
5、广翅蜡蝉科 Ricaniidae
前翅宽大呈广三角形, 翅静止时常呈屋脊状,爪 脉无颗粒,后翅小;头宽 大。 已知41属400种,我 国30多种。
Ⅱ、蝉总科 Cicadoidea
大中型;前后翅均为膜质,常透明,翅脉发达;前足 腿节发达,常具齿或刺;雄蝉一般在腹部腹面基部有发达
的发音器官;雌蝉产卵器发达。 蝉生活史4-17年。仅包括1科,已知约2000种。
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艳丽;头顶 有或无向上的突起;前胸背板特发达, 小盾片通常被遮盖或退化,胫节端部有 一横列端距。
已知近3000种,中国已知近
300种。
二、木虱次目 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能跳;触角10节;前翅皮革质或膜质,R脉、M 脉和Cu1脉基本愈合,形成主干,到近中部分成3支,到近端每 支再分成2支;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
半翅目Hemiptera
(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 )

同翅亚目Homoptera:蝉次目、木虱次 目、蚜次目、粉虱次目、蚧次目
半翅亚目Hemiptera:奇蝽次目、鞭蝽 次目、黾蝽次目、蝎蝽次目、细蝽次、 臭虫次目、蝽次目

同翅亚目Homoptera
同翅亚目昆虫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蚜虫、 粉虱、木虱、介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类群,广布于世界各 地。 本目昆虫与半翅亚目一样具刺吸式口器,但其前翅质地均 一,故称同翅。均以植物汁液为食,一些种类可以分泌腊质、 蜜露、介壳状覆盖物或形成虫瘿。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 并可传播病毒。
叶蝉总科
角蝉总科 木虱总科 球蚜总科 蚜总科 粉虱总科 旌蚧总科 粉蚧总科 蚧总科 盾蚧总科
蚧 次 目 木虱 次目 蚜 次 目 粉虱 次目
一、蝉次目 Cicadomorpha
多中到大型,也有小型;飞翔能力强,善跳跃;触角短, 刚毛状或锥状;具2-3革单眼,跗节3节;翅脉发达,前翅 至少有4条从翅基部发出。 本亚目许多雄虫有发音能力,鸣声有很大的专化性,可 以用来识别种类。
Ⅷ、蚜总科 Aphidoidea
孤雌蚜胎生,性蚜卵生;前翅有4斜脉;触角4-6节, 如为3节,则尾片烧瓶状;头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形状
多样,腹管有或无。
14、瘿绵蚜科 Pemphigidae
蜡线发达;性蚜喙退化;尾片半月形,末端圆;头与前胸大部分离,复 眼位于头的后部;有翅蚜中胸前盾片三角形,盾片被“V”形缝分为两片;静 止时翅呈屋脊状。 世界记载26属120多种,如五倍子蚜、苹果绵蚜、秋四脉绵蚜
3、象蜡蝉科 Dictyopharidae
头多明显延长呈锥状或圆柱状, 触角梗节圆球形或卵形;前翅狭长, 有明显翅痣;前足腿节胫节扁宽,后 足胫节具3-5根强刺。 已知130属700多种,我国34种。
4、蛾蜡蝉科 Flatidae
蛾形,多褐色或淡绿色;头比 胸部狭;翅静止时常呈屋脊状,前 翅宽大,近三角形,爪片有颗粒, 后翅宽大且翅脉不呈网状。 已知212属1000多种,我国记载 40种,如碧蛾蜡蝉Geosha distinctissima
18、蚜科 Aphididae
触角多为6节,感觉
孔圆形;复眼多小眼面; 前胸及腹部常有缘瘤; 腹管长管状,有的膨大; 尾片不呈瘤状,尾板末 端圆。 分为3个亚科。如棉 蚜Aphis gossypii,甘蓝 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四、粉虱次目 Aleyrodomorpha
小型,两性均有翅,表面被白 色蜡粉;触角7节,喙3节;前翅 脉序简单,R、M和Cu1合并在1条 短的主干上,后翅只有1条纵脉; 腹部第9背板有一凹入,称皿状 孔,中间有小的第10背板(盖 片),及一管状舌状突。 仅包括1总科。
蝉 次 目
触角生于 两眼之下
蜡蝉总科
单眼 三个
蝉总科
后足胫节纵向 有一排刺
触角生于 两眼之间
叶蝉总科
单眼 两个 无纵向刺
前胸背板平或明显隆 起,前翅常加厚呈皮 沫蝉总科 革质,后翅大
前胸背板发达,常向 前延伸盖住头部,向 角蝉总科 后延伸至少达小盾片 缝;前翅为复翅
I、蜡蝉总科 Fulgoroidea
中到大型,头有些具有大 型头突,前胸背板横形,前缘 极度突出,达到或超过复眼后 缘;前后翅膜质,翅脉到端部 多分叉和横脉,呈网状。 世界已知120属700多种, 中国记载20多种。我国常见班 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和龙 眼鸡Fulgora candelaria。
2、飞虱科 Delphacidae
五、蚧次目 Coccomorpha
介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型。 雌虫无翅,体圆形、椭圆形或圆球状;触角、复眼和足除少数 保留外,大多消失;3个体段常愈合;体壁坚韧,有的柔软,常被 蜡粉、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
雄虫出现时间很短。
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是重要的害虫,有的种类分泌蜡、胶、 色素,为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和药用昆虫,如胭脂虫、紫胶虫。
已知12属,约160种,如柏大蚜Cinara tujafilina
17、毛蚜科 Chaitophoridae
触角5-6节,次生感觉
孔圆形;腹管短截状,亦有
杯状或环状,大都有网纹, 光滑或有小刺;尾片瘤状或
半月形,尾板末端圆,有的
微凹。 已知13属110多种,全为
柳、杨或槭科重要害虫,如
白杨毛蚜Chaitophorus populeti
介壳虫中最原生类群;胸部和腹部分节明显,有发达 的触角和足;雄虫头部两侧有1对桑椹状复眼和1对单眼;
雌蝉体壁柔软,个别坚硬;体被蜡粉。 包括3科。
20、旌蚧科 Ortheziidae
雌成虫及若虫肛门上有一骨质肛环, 上有6根刺毛;雄虫触角9节。 常见种类如荨麻旌蚧Orthezia urticae
21、绵蚧科 Monophlebidae
世界已知5000多种。
雌成虫腹部有气门,雄虫有复眼(较原始)
旌蚧总科
蚧 次 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