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一)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1.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出示图片,这几幅是岳阳楼唐、宋、元、明、清的五朝楼观,后两幅是现代的实景图片。

岳阳楼给人的感觉怎么样?(雄伟壮观)
2.导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

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范仲淹的拳拳心语。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一) 一读,看背景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的记?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找到答案。

2.范仲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你是从哪里得知的?从第一段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补充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被诬遭贬,到岳州后,他“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二)二读,正字音
1.范仲淹没有登临岳阳楼,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就作下了这篇不朽之记,请同学们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看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指名分段读,正音、提点节奏。

(三)三读,解意思
1.对于文言文,读准字音及节奏只是第一步。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有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四人为一个小组,用圈点勾画法,积累文言词句。

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

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积累文言词语:争当小老师,把你们小组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积累。

3. 质疑问难: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4.理解重点句子,读出韵味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淡然、超脱物外)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忧国忧民)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忧后乐,心怀天下)
(四)四读,悟感情
1.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淡淡忧、浩然气)古有范仲淹看图作记,今天我们就来配乐读记。

2.听视频朗读,看看哪些地方读的好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地方把握不到位的,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再读
三、初步梳理,理清结构
理解课文之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板书: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记叙)
(二)(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描写、抒情)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三)(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议论、抒情)
(四)(第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堂课我们初步感知、理解了课文,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为什么能成为岳阳楼的灵魂,从而名扬天下、流传千古呢?
我们下节课再进一步深入探究。

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经历,搜集、朗读他的诗文作品,感受他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1)作记缘由(记叙)
(2)岳阳楼大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总)
二、(2-4)写景阴-悲
(描写)(3-4)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分)
晴-喜
三、(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