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导入【篇一:27岳阳楼记优秀教案】27《岳阳楼记》教案毛英教学目的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

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点拨]板书(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同时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2.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1.小结语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

就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2.作业(1)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篇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范仲淹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导入新课: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2.作家作品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3.背景介绍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合作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本文骈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一)研读第1段。

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

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明确: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

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

“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四、课堂小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布置: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第二课时一、导入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

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4.学生齐读第3段。

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

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四、教读第5段。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