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6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3、技术要素论和产品周期论
二战后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之一,因此,人们逐渐把技术因素作为一个新 的要素引进要素禀赋比率理论中。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1966)从产品周 期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要素与分工和贸易的关系 弗农认为产品周期大体上分为开创期、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亚当·斯密:英国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创始人,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2)观点:斯密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 益,然后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地域分工的合 理性。即每个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应集中 生产在社会上有利的产品,再用销售所得去购 买所需的其它所有物品。

(二)模式
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 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一个完整生产过程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等三个主要生产阶段,并需要相关配 套服务,不同区域承担不同生产阶段而形成分 工,是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地区间的分工。 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经济部门(或不 同的产品与劳务)、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 品形成的分工,是发展水平相近地区间的分工 混合分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同时存在。
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取决 于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财产占有情况、交 通运输条件、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程度以及生产 要素的供求关系等。 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相对价格差异;生产 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 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引 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致区际和国 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直 接原因。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 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1.要点:H-O与李嘉图虽都从供给方面来论证区域 分工的原因,但两者又有显著差别。 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各国之间的 比较成本差异是由于国际间生产特点不同和生产要 素、生产率的差别所造成的。


H-O理论则采用供求理论体系,用生产要素的丰 缺程度和价格差异,来研究多种生产要素的替 代组合及价格联系,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原 因与商品流向。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理论基础基本已学过)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

指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 件,从而使其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 利用效率,使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虽然具备某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但不 一定直接构成区域的发展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必 须和区域发展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环境 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判。 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区域生产发展 条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区域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客观存在,只有当区 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有利条件有可能得到利用 时,才有可能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如:河源市石英矿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1/4,目 前产量占世界1/10,南玻、台玻、中信、汉能等 四大企业在竞相进驻。

(二)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 2)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硬——软 成本——效益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总体性: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与 上层次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 2、综合性: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 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 确定地区发展优势。

表6-1 加拿大和英国小麦和布匹的生产效率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合计 分工后 英国 美国 小麦 劳动投入 产出 150 120 100 120 250 240 布匹 劳动投入 产出 50 100 100 100 150 200 200 200 240 400
通过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同样的劳动时间, 小麦和布匹的生产量都增加了一倍。

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除土地 不能自由流动外,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 按照相对价格差异的理论,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 构成,将所有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 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等类别。

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土
地较充裕,资本和劳动力较稀缺,故形成小麦 、羊毛、肉类等产品的专门化。 英、德等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资本雄厚,劳 动力也有一定保证,但土地较少,故以工业产 品和集约农业商品输出,换取粮食和畜产品。 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日本,通过大量输入 矿产品和食品,倚仗技术密集型劳动和大量投 资,产品打入东西方世界,成为经济大国。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根据劳动力 充裕的条件,大力引进外资,在集中的出口加 工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本和技术的 积累,促进经济起飞。
区域优势三特性: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地域性:区域优势是与其它区域相比较而存在的 。它可能是区域所拥有的丰富的能源资源、熟练 的技术劳动力、集中的科技人才,以及优越的地 理位置、宜人的自然风光等。 综合性: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要有区域内部各要 素的协调配合,以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目标。认 为本区域有而其它区域没有的就是区域优势的认 识是片面的。 时效性: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区域优势 发生变化,优势或不断增强、或转化为劣势,劣 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由于区域之间技术要素的差异,它们会在产品的 不同周期实行分工和贸易。 技术要素丰裕的区域,是新产品开放的策源地, 往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创期、成长期实行专业 化生产; 而在技术要素不足,但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区域, 往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生产期进行专业化 生产。 产品周期理论首次从动态化角度分析各国和各地 区的比较优势,开创了地域分工动态化研究的先 河,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作用:斯密的地域分工和绝对利益原则,是 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流通领 域转到生产领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 5)缺陷:若仅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在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之间,由于落后国家 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 家和地区,那么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 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同实际的生产力布局和 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并不一致。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大卫· 李嘉图:进入大机器时期的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者,提出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 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或相对优势论。 2)观点: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如两地区中的一 个能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成本生产各种产品, 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对双方均有利。 3)评价:相对于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能较 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但单用劳 动生产率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 主要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



2、劳动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 交换与贸易,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3、劳动地域分工的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 部性地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 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 域分工。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理论 ——五种经典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比 较
传统劳动地域分工 / 区域分工 理论基础: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新劳动地域分工 / 区域分工 理论基础:绝对竞争优势、规模经济 要素替代理论、新产业区 产品差异化、技术差距论 需求滞后论、仿造滞后论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 区域分工也称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 济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具有三大特点: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是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发 展的基础和动力。 区域间经济联系: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的途径 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从国内局部性地 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 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域分工。
1、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当两国或地区绝对 成本、比较成本均无差异或者说要素禀赋比率 相同时,分工的动力来自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 利益,即规模经济也可以产生地域分工。 为相互获取规模经济,各区域必然实行产品的 专业化生产。由于这种机制需要当事人的某种 协议加以实现,所以他将这种地域分工称为协 议性地域分工。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1)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2)地理分工的类型:
① 绝对的地理分工:完全不能生产
② 相对的地理分工:生产成本高

3)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经济利益 4)地理分工的公式: Cv > Cp+t
产品:销售地价格 > 产地价格+运费和关税
(六)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 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 的空间表现形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 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 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 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推而广之,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 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导致生产 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 优势说。

如果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 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 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生产地域分 工学说的基石。
3)举例(表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