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地质滑坡灾害防治论文

对地质滑坡灾害防治论文

对地质滑坡灾害防治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路基滑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工程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滑坡防治设计原则和防治方法, 并对高边坡的特殊情况, 提出必需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

关键词: 路基边坡滑坡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公路、铁路、城市开发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设计是按照国家(当地政府) 审批的统一规范进行的。

为了避免开发建设时产生地质灾害和浪费土地,公路、铁路、城市开发的选择和定向, 都要以达到全新发展效果为目的。

在实施各个项目的开发建设中, 一些基础性开发容易产生新的高边坡滑坡和泥石流。

按照“认识始于经验, 知识源于实践”的观点, 本文将结合以往高边坡地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的实例谈一些粗浅认识与体会。

二、滑坡及其影响因素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基岩, 在重力作用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下, 沿—个或多处滑动面(或滑动带)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影响滑坡的因素有很多, 这些因素可使坡体产生变形及岩土体性质恶化, 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主要有:斜坡的前缘临空面、坡体岩土性质及其构造、渗入滑坡体的水、地震及人为因素等。

三、滑坡防治原则和方法探讨
3.1 水的防治对策
边坡变形与水的关系密切,是促使滑坡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消除水的危害,是整治边坡失稳的可靠措施。

整治设计中,应明确以治水为本,支挡为辅,从“水”字上下功夫,采用截(在滑坡体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的稳定地段设置环形截水沟或盲沟) 、排(在滑坡区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 或修筑盲洞、支撑盲沟和布置垂直孔群及水平孔群等) 、护(在滑坡体上种植草皮或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丁”坝,改变水流流向和在滑坡前缘抛石、铺石笼等)、填(用粘土等填塞滑坡体上的裂缝) 等综合措施以引开地表水,降低地下水, 提高土体强度。

3.2 改善滑坡体力学条件, 增大抗滑力
(1) 减荷反压
这一方法在滑坡防治中应用较广。

减荷的目的在于降低坡体的下滑力,其主要的方法,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或将较陡的斜坡减缓。

但是单纯的减荷往往不能起到阻滑的作用,最好与反压措施结合起来,即将减荷削下的土石堆于斜坡或滑坡体前缘的阻滑部位,使之既起到降低下滑力,又增加抗滑力的良好效果,这种措施对防治推动式滑坡效果较好。

在公路工程中由于受到路线线形及场地等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减荷与反压结合起来应用往往较困难。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山区公路,常常以减荷为主;但在沿海平原区滑坡处治中多采用反压措施。

(2) 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是改善斜坡力学平衡条件,提高斜坡抗滑力最常用的措施,主要有挡墙、抗滑桩、锚杆( 索) 等。

抗滑挡墙它位于滑体的前缘,借助于自身的重量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且与排水系统联合使用。

挡墙修建时一定要把挡墙基础置于最低滑动面之下的稳固地层中,墙体中应预留泄水孔,并与墙后的盲沟连续起来。

抗滑桩是用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使之固定于滑床的桩体, 一般集中设置在滑坡的前缘部位,且将桩身全长的1/3~1/4 埋置于滑动面下的稳固层中。

锚杆(索)是一种防治岩质斜坡滑坡和崩塌的有效措施之一,利用锚杆(索)上所施加的预应力,以提高滑动面的法向应力,进而提高该面的抗滑力,改善剪应力的分布状况。

(3) 改善滑动带内土的性质
此种方法我们在沿海软土地基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取各种加固措施,改变滑带土的性质,使其强度指标提高, 以增强滑坡的稳定性。

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置换、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可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施用, 以提高土体抗剪强度。

3.3 工程地质
边坡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工程地质条件。

但由于现实客观条件所限,在山区公路施工图设计时要得到较为确切的工程地质资料是困难的。

因此,要做出合理的边坡设计也是困难的。

只有在施工便道开通,必要的生活设施和钻探用水等得到解决时,
才能进行较为详细的地质钻探和物探, 获得较为确切的工程地质
资料。

这就提出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地质工作问题和目前基建管理上的程序问题, 要求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根据建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随时修正或变更设计。

四、因地制宜防止坍塌
(1)进入高边坡滑坡治理前,首先应在被治理的山顶设计开挖一
个宽12m的呈“n”字型的沟,作为坡顶排水系统(注:可以是明沟, 也可以是暗沟),使自然降雨不渗透到整治区域内,防止雨水通过滑坡间隙的渗透导致危岩和风化带的再次坍塌。

(2)高边坡滑坡治理,属高处作业,一般的高边坡滑坡治理项目, 少则高15m, 多则高几十米甚至几百米, 坡面大都在(650~750)m, 施工难度大、工期短、技术要求高。

为了减少从业人员在高空施工过程中动作重复, 在锚杆、锚钉和加固作业期间,钻探设备方面建议使用反巡回潜孔锤“全孔钻进、不取岩心”工艺, 既可以保证对孔进度, 又可以保证中孔质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监控手段要实行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办法。

在对高边坡滑坡治理期间,可利用现代安全报警传感器对施工治理区域实施24h监控和测试,做到预警在前,掌握高边坡滑坡体的运动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监控,同时,也可以采取传统的监测手段进行监控,及时有效地掌握高边坡滑坡体的静动变化。

具体做法是,利用废旧玻璃、麻线等易于断裂的物品,将其搁放在岩体断面口之间,用水泥将两端粘
接固定,作为静态观察。

当玻璃、麻线出现断裂或脱落, 则说明正在治理中的山体滑坡仍在运动之中;反之,危岩体处于静态之中。

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和技术指标
地质高边坡滑坡治理施工涉及各类规范较广,如钢管、扣件质量、管架敷设规范建筑施工规范;钻机、钻探操作规范;空压机操作规范;电缆、电线敷设、配电输出输入规范;焊工操作规范;塔吊施工规范;高处作业规范以及灌浆、混凝土搅拌的各类国家及行业标准参数等, 都要严格执行,把好安全生产环节关,营造“安全重于效益、质量重于数量”的安全管理氛围。

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履行和签订地质高边坡滑坡施工合同时,务必做到安全生产实施和工程质量及工作数量的正确评估,避免签约后给施工从业人员带来心理压力,留有宽松的余地,抓好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切忌签工程时间和工作数量与安全管理相悖的供需矛盾的合同,如出现时间紧、工期短、任务重、技术要求高、无安全措施费等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要切实加强地质高边坡滑坡治理安全工作,定岗、定员和落实制度。

六、结束语
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地质工程而不是土木工程的观点正被
越来越多的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

随着中国西部山区大规模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人们的认识还将不断深化, 在管理
方式和技术方法上还会有更多的改进与创新。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在我们过去的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践中,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但这些都是促成我们提高认识的宝贵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