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

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

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

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
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

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

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

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

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
石场崩塌、厂房崩塌。

三是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的崩塌。

2.滑坡的分布特征
区内滑坡的分布主要是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地形陡峻、风化强烈的斜坡和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丘陵覆盖地区。

前者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兼有:如登封少林寺塔林滑坡;巩义市的涉村镇罗泉村滑坡;后者主要为土质滑坡: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滑坡,二七区侯寨乡西胡垌滑坡等。

3.泥石流分布特征
本区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发育较频繁。

经调查区内有近半泥石流发生于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如登封城关镇玄天庙村泥石流、玉皇沟村泥石流和窑村泥石流等。

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如荥阳镇崔苗卢庄泥石流、新郑大槐树村泥石流、郭老庄村泥石流等,一般都呈泥石流形式出现。

4.塌陷及塌陷式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经调查,区内共有大小地面塌陷近80处,主要位于登封、新密和巩义市境内。

地面塌陷及其塌陷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规模,主要受地下采空区位置、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所控制。

其分布特征:一是均沿二叠系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分布,塌陷区的长柱方向与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平行,并随走向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地面塌陷一般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山间沟谷、平原和盆地地带。

因这些地带可采层埋深与采厚比较小,地面变形破坏在相同情况下则较为严重。

5.地裂缝分布特征
调查表明,该区地裂缝分布于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

如荥阳东二十里铺如寨村地裂缝,走向NEE,长300m,宽0.5m,可见深0.7m;荥阳城关镇大王村地裂缝,长420m,宽0.5m,可见深1.2m;中原区须水镇须水村地裂缝,二七区候寨乡三里村地裂缝等。

地裂缝产出的地形地貌部位以上黄土冲洪积斜平原和黄土丘陵正负地形过渡处居多,延伸方向也与负地形沟壑走向近于一致。

时间上,地裂缝的产生多发生在雨季。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

仅2004——2005年两年时间内就发生地质灾害7起,死亡5人,伤7人。

迄今为止,郑州市已查出的隐患点200多处,滑坡32处,崩塌36处,泥石流11处,地面塌陷100多处,地裂缝17处,危险性斜坡9处。

根据多年来郑州市对地质灾害情况的分布及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和降雨趋势的预测,确定了郑州市西部巩义、荥阳、新密、登封和惠济区五个县市区为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其中新密、登封两市采煤采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比较严重的登封市告成镇双庙村全村居民有750户,其中697户处于采空区,家家户户墙裂顶歪,给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从表(2)中也不难看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地质灾害现象均发生在这些地区,也是郑州市的重点防护区。

其他县市区因多处平原,发生这些现象较少。

四、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气象因素和现今人类活动的因素;其次是地形地貌、岩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

尤其是气象(降雨过多,增加土体自重、洪水冲积、造成沟壑纵横、坡角蚀空)、现今人类活动(开矿、采煤、采石、开挖水渠、修建水库、修建铁路、公路和地下施工工程)的因素占居重要的位置,都是直接造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象因素:①降雨将岩体裂隙充盈,产生静动水压,使裂隙充填物软化或淘空,以致崩塌与母体之间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滑坡或崩塌。

②降水增加土体自重,地面沟谷径流,坡角蚀空软化,导致滑坡或崩塌。

人类活动因素:区内人类采石、采矿、修路架桥、挖渠、修建水库、公路、铁路和地下工程施工爆破作业,导致边坡岩土体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导致崩塌或滑坡。

地层岩性因素:地层岩性决定抗风化能力,区内变质程度深、岩性软、风化层厚,决定了泥石流的形成。

地质构造因素:构造运动造成岩层变形、破坏,导致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不同的块体,从而为泥石流提供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地质灾害发育因素:高层次的地质灾害发育与泥石流之间具有内在的生成联系,故造成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育分布的基础,具有提供位能和足够数量水、土、石储存空间。

水源因素:水源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上述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上升到理
论高度概括起来的几种地质灾害因素,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辛勤工作和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已被世人所公认的。

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依据。

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在前人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研究去发现和总结新的东西,使其更完善、更准确、更科学,并能更好地去预防和治理它,让其变灾为财,变害为利,现有些县市、乡镇已对地面沉(塌)陷区、搬迁村进行复垦整治,建立林果经济带和农业特色示范区,促进了煤矿沉(塌)陷区农业规模化开发经营。

同时,也不断提高了预防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
根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近几年来,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各乡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村组落实了地质灾害信息员,签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层层落实了防治责任。

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点及县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制定了专门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在册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落实了监控人员,实行了重点监控。

执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地质灾害防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群防群控,依靠科技,真抓实干,把工作做实做到家。

真正使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做到:统一规划,科学治理。

真正通过治理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2]郑州市区有关地质灾害报告.
[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刘传正中国地质出版社2000年8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