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1、战后20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雄厚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进一步干预和调节市场;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加剧目的:战时经济顺利转轨;稳定国内社会生活;实现称霸世界战略内容:制定充分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扶植农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它使新政时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党控制了参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通过;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转轨,使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持并继续扩大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原因:国会特别会议中,议员们惊慌失措,通过了70多项法案;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制约作用;杜鲁门在政治上保守,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经济社会改革难以推行;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对外,推行国内的社会福利改革难免捉襟见肘3、西欧经济的恢复:英国: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战后英国衰败的经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了金融市场;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设施,促进了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受战争抑制的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战后初期有利的贸易环境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四共和国进行国有化改革,推进法国式的计划经济,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莫内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偿使用德国战俘劳动力,以弥补法国劳动力的不足,是联邦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马歇尔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缓解了紧迫的供应状况;马克对等基金缓和了投资资金的短缺;艾哈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4、n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
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力;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三军的统帅,有权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形势非常权力。
6、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原因:当代世界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殖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给殖民主义敲响了警钟。
影响: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新殖民主义及至所谓后殖民主义仍在继续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侵略。
7、n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
因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1947年英国印度总督L.蒙巴顿(1900~1979)提出的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
8、n七月革命:1952年7月纳赛尔领导的推翻埃及法鲁克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到1952年7月22日夜,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营组织发动革命,到7月23日清晨,部队已控制局面,26日宣布废黜国王法鲁克同时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由纳吉布任主席,新政宣布没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会等级和贵族特权,废除1923年宪法,颁布土地改革法,并成立埃及共和国。
9、n滞涨: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
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10、n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11、n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12、n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过渡时期相当于宪法地位的法律,是目前德国的根本大法。
德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获得通过,确定波恩为首都。
次日即1949年5月24日生效,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
13、n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联邦德国的经济制度已发展成为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这种经济制度意味着既背离了过去曼彻斯特自由主义的你斗我、我斗你的原则,又摈弃了国家在经营与投资决定方面说了算的经济统制。
保证个人首创性的自由发挥及私有财产的基本法使这些基本权利服从于社会责任。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任务。
它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
在这个框架内,由千百万家庭和企业自由和独立地对他们想生产和消费什么作出决定。
而生产什么货物,生产多少以及谁从中得到多少,这个问题主要由市场决定。
国家尽可能地放弃对价格和工资形成的直接干预。
14、n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
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
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
15、n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9月成立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
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第二个人划时代的里程碑。
16、尼克松主义:N: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W:美苏苦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国内多张危机迸发C:美国恪守条约义务,该地区的国家安全和军事防务,美国鼓励并期望将逐渐有亚洲各国自己处理;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致使把我们拖入像越战那类冲突中去得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但不要发号施令。
P:狭义上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及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形成了“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结束了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标志在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17、n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18、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结果、影响苏联解体:原因: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②传统的高度集权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和要求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③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大大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是国家经济不堪重负④错误的民族政策和打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分裂的祸根,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民主化的鼓励下,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泛滥⑤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影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导致两极格局终结,加速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造成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激化,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东欧剧变:原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内部原因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思想的影响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政策的推动;直接原因危机前,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实施政治多元化和民主社会化,承认反动派的合法存在导致最终失去政权影响:19、撒切尔主义:内容: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评价:实施效果明显,通货膨胀率下降,财政由赤字转向盈余,经济增长加快;大大提高了保守党的民众支持率。
20、艾哈德的经济改革:目标:实现最大限度的全面经济发展,货币运转正常,市场价格稳定,实现社会安定。
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
措施:整顿货币体系;取消配给,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税收改革,以减税来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21、德国的统一历史进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过程: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 1972年两德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
1987年9月,昂纳克首次访问西德。
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从4月1日起放宽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条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主德国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纳克总书记宣布辞职,克伦茨接任总书记职务。
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尔总理访问民德,两德领导人商定双方之间将建立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条约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