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阶段特征】
一、时限与含义:
⒈时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今。
⒉含义: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3、总特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
该时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
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
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表现在:
(1)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2)政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整体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流。
(3)思文: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各时期特征:
1、一战结束—20年代:
⑴国际格局调整变化——欧洲中心地位动摇。
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折——恢复、高速发展、危机
(1919—1922:动荡与革命时期;
1923—1929:稳定与繁荣时期;
1929—1939:危机与战争时期)
2、30年代:⑴国际格局稳中有变——德国崛起,冲破凡尔赛体系
⑵新的矛盾产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力量间矛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3、40年代—50年代:⑴国际格局变动——雅尔塔体系形成(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⑵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4、60年代—70年代:⑴社会改革向前推进——东西欧国家改革
⑵经济格局新趋势——经济力量多极化、一体化
5、80年代—90年代:⑴国际格局新变化——两极向多极
⑵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⑶世界经济两大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区域化
第一阶段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1917——1945)
(两种不同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
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尝试
【阶段特征】
1、政治:
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和竞争的局面;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法西斯力量壮大并走向战争,美、苏、中等国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经济: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①苏维埃政权经济体制的调整(战时—新经济—斯大林模式),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模式;②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恶化了国际关系;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开创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3、文化:
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为现代科技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文学艺术发展:现代派占主导地位,出现反传统的特点,是对传统文明的否定与发展;影视艺术发展。
【具体史实】
1、政治:
①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俄国十月革命(背景、经过、影响)
③1922年苏联成立④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
⑤1942美、苏、中等国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经济:
(1)社会主义的探索:
①列宁时期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②斯大林时期的探索:斯大林模式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探索摆脱30年代大危机的出路)
①调整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②调整内容:
A、自由放任:胡佛政府的政策失败
B、保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道路: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C、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危机的法西斯道路:
德国、日本——引发二战
③调整的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
3、思想文化:
①科技:相对论和量子论;
②思想:列宁主义的发展及凯恩斯主义盛行
③文艺:现代主义占主导地位:毕加索的现代美术,现代派音乐,现代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影视艺术的发展。
第二阶段:整体世界的扩展(1945年至今)----二战后的世界
【时间】(1945年----21世纪90年代初)
【总体特征】
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借鉴、发展;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阶段特征】
1、政治:
二战后至50年代:
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使世界动荡不安;
60~70年代:
多个政治力量中心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经济:
战后20年:
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调整时期,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6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3、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现代文学呈现多元化,现代主义成主流。
【具体史实】
1、政治:
①战后至50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
②苏联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③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0C70S初);
④多极化趋势加强(20C80S末90S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多
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
2、经济:
A.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调整改革与不同发展道路:
(1)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适当利用商品市场关系;但国家计划仍占主导(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依靠商品市场关系,缺乏国家宏观调控(放弃了斯大林模式)
(2)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
B.资本主义:二战后探索稳定经济秩序的途径
(1)国内: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
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利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B.政府干预社会生活——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企业的自我调整(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②20世纪70年后至90年代初:
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
③90年代以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知识经济兴起)
(2)国际:
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两大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双挂钩制度
②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
①60、7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中国的振兴。
(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③9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强
3、文化:
①科技:
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1946、网络技术1969、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1957)
②文艺: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兴起;
③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和亚、非、拉美文学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