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1.下列关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该计划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B.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其显著特征C.“一五”建设成就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D.计划的完成使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台州闻名遐迩的医药企业——方一仁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经126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A.公私合营B.承包经营C.私有化 D.中外合资4.下图反映某一时段中国工业经济成份的变化情况,“?”处反映的时段最有可能是年份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前三项合计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年19.1 1.5 0.7 21.3 6.9 71.8?年32.2 53.4 7.3 92.9 0.1 7.0A. 1927-1949年B. 1952-1956年C. 1956-1978年D. 1979-1999年5.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6.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2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A.人民公社B.大跃进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7.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9.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10.《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3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11.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12.下列是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解读两幅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A.工作中心都已发生转移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重大突破C.民主与法制建设尚待确立D.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受到真诚拥护13.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这种认识( )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B.承认中国4道路已经成功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14.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5.下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16.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观察右侧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5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浦东进一步开放开发的推动17.下表反映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18.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 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19.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20.20世纪90年代前,同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

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

依据下图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比较项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国民收入17400亿元5.78倍48.6倍6B.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C.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21.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的经济急剧衰退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22.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

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23.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724.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有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够。

”横批:“已经过去”。

这副对联说明了:(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25.生活即历史。

1992年夏天,深圳一家露天咖啡馆里,四个小伙子在聊天。

从他们聊天的内容中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邓小平”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C.小马说:“今冬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可能会开发开放,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题17分,27题10分,28题23分)26.(17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8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材料三:深圳的变化9(1)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反映什么历史事件?(1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3分)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4分)(3)分析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4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3分)27.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0——《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分)(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分)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