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遥想公瑾当.年/当.真献愁供.恨/供.给佛.口蛇心/仿佛.B.羽扇纶.巾/涤纶.雄姿英发./早生华发.巷.陌/巷.道C.多情应.笑我/怕应.羞见都.门帐饮/三吴都.会参.差/参.错D.异日图将.好景/将.息旧时相识./款识.求田问舍./舍得.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今霄留恋处惊涛拍案烽火扬州路B.凝噎竞豪奢玉簪螺髻赢得仓皇北顾C.天堑憔悴损良晨好景嘻嘻钓叟莲娃D.萧瑟更那堪玉枕纱橱莫道不消魂二、语言文字运用(非选择题)3、依照下面的句子,以“每一次”作为开头再写两个句子,内容与例句不一定有联系。

每一次寻访历史遗迹的时候,内心总会生出一种沉重、一丝感慨;每一次参观革命圣地的时候,思想都会受到一次涤荡,心灵都会产生一种震撼。

每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给下面这则寓言写一段“画外音”,揭示它蕴含的人生哲理。

(标点之外,不超过40字)小骆驼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这么长?”妈妈说:“为了挡风沙呀。

”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呢?”妈妈说:“为了储存水和养料。

”小骆驼继续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妈妈说:“为了在沙漠里长途跋涉。

”小骆驼很高兴,但它又问:“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呆在动物园里,而不是去沙漠远足呢?”画外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出一段文字,为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言献策。

要求:①内容合理、具体、语言通顺,不少于80字。

②不得写出建议人的单位、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6、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按合理顺序排列下面李白的诗句《沙丘城下寄杜甫》( )①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②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③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④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①④②③8、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依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词有多种词牌,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B.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是长调的倡导者。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写羁旅行役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C.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南宋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清代纳兰性德,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合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四、诗词鉴赏(非选择题)11、补出下列与本单元作者相关的句子。

(1)重湖叠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菱歌泛夜,____________。

(以上两句出自柳永《望海潮》)(3)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4)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_____________。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__________,__________,树犹如此!__________,红巾翠袖,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9)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0)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分析下面两句写景句子对抒情的作用。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杨柳岸、晓风残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完成(1)~(4)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这首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用语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结合全词看,对“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字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一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哪些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三句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对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阅读苏轼《蝶恋花)这首词,完成(1)~(2)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