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章节练习(13-16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章节练习(13-16章)【圣才出品】

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一、简答题1.简述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

答: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主要有:(1)起源于宗教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祀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2)起源于巫术①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恩赐;巫术则是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企图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②巫术是在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用手段,不少娱乐项目与之相关。

随着岁月的流逝,巫术性减弱,娱乐性增强,演变为惊险动人的杂艺表演。

(3)起源于劳动“劳动”,广义地理解,包括人类战胜自然、发展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它是大量娱乐游戏项目得以萌发的源头活水。

(4)起源于兵事“寓武于娱”的竞技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队训练相关。

2.简述民间杂艺的类别。

答:民间杂艺的类别主要有:(1)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①杂技杂技,主要是指民间特种的表演性技艺。

它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等“杂耍之技”。

②戏法戏法,即魔术,古称幻术。

它以巧妙而隐蔽的手法变化出奇幻的效果,往往使人在惊叹之余,觉得神奇和不可理喻。

(2)动物的争斗与表演①诸种斗戏斗戏,是一种对抗性的动物游戏,有一定的争斗规则。

人们精心蓄养勇猛善斗的动物,以入场争胜。

这种游戏往往为赌博者所利用,成为博戏。

②动物表演动物表演,又称禽兽鱼虫之戏。

它是杂耍艺人利用驯化的动物,在公开场所,为观众所作的表演。

二、论述题1.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功能。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游戏娱乐对于人生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潜在功能。

“寓教于乐”是中国童蒙教育的重要原则,民间游戏特别是小儿游戏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

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1)智能的培养对于成人来说,游戏娱乐活动的自由展开,有益于人心性的抒发,唤醒人们内在的活动能力,满足人们发掘自己潜能的渴望。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游戏娱乐是一种非正式却有效的教育方式,在轻松的嬉戏中传递了知识,开启了心智。

①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孩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汇后,大人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些儿歌,如华北流行的“拉大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训练孩子的语音辨识和清晰的表达,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汉语特有的声韵特点创造出了“绕口令”的娱乐游戏。

孩子们在绕口辞令中获得了语言的磨炼。

②增强计算能力我国民间游戏很注意培养小孩的数字概念,锻炼他们的运算能力。

“数手指”是最普遍最简便的数学游戏,它将幼儿的视觉与数学联系起来。

这种游戏,在原始先民那儿有着实用的计算价值。

传统的“拍麦”游戏以及许多计算性的测验游戏,如葫芦罐分油、大小马驮百瓦等尤有趣味,人们以此培养儿童用脑的习惯,提高演算能力。

③提高反应能力民间游戏中,有不少训练人们空间思维和直觉反应能力的内容。

如猜谜、猜拳、棋艺、儿童常玩的“剪刀、锤子、布”等。

现在流行的限时趣题,是一种新型的智力游戏。

一两句话构成一个题目,看似寻常,却暗伏机关,有时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旦想通,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2)体能的锻炼游戏娱乐是一种人体与精神的运动。

它不仅注重脑力的开发,而且还注重体能的锻炼。

①增强体力民间游戏娱乐中多有力量竞赛内容,如举重、摔跤、投掷、拔河、爬竿等,强调的是力量的抗衡,以此强健人的体魄。

②发展技巧竞赛技巧的娱乐活动在民间游戏中占有较大分量。

人们以此开发人的潜在体能,培养形体动作的协调与灵巧。

女孩子玩抓子儿、剪纸、编织等游戏,锻炼手指的灵巧;而踢毽子、跳绳、跳猴皮筋儿,运动了下肢;赛马、骑射更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

体能锻炼的游戏娱乐,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3)人格的塑造民间游戏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不仅有开发智能、增强体能的功用,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功能。

①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游戏活动有相当部分是勇敢者的活动。

它是人们为满足新奇刺激心理,和培养冒险精神而创造出来的娱乐样式。

它的原始意义与培养人们的战斗精神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游戏,但这类游戏的潜在功能没有失去。

如跳马、荡秋千、登高、攻城、斗牛等。

腾空的惊险,翻覆的剧烈,冲击的勇猛,人们在大起大落的游戏中经受着意志的考验。

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勇敢与机敏,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②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健康的游戏娱乐对于人格的模塑、性情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

民间游戏娱乐中大多含有积极的合理要素。

首先,游戏有一定规则,参加者必须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其次,机会均等,在公平的条件下,双方各显身手。

因此,诚实与公正是参加游戏者的首要要求。

少年儿童在这些日常的、细微的有较强公正原则的游戏中,接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做人的诚实。

③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游戏参与者的集体性,培养了人们的合作观念。

如捉迷藏、卖大布、攻城等,这对于尚处在家庭保护下的幼童来说,是合作的有益尝试。

总之,民间游戏娱乐是少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少儿智能的开启、体能的增强及人格的塑造有着特殊的作用。

它不依赖于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在轻松愉快中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良好素质。

2.民间游戏娱乐主要有哪些特征?答:(1)娱乐性与竞技性——基本特征①娱乐性游戏竞技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娱乐性。

游戏娱乐不仅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人们的教育活动在愉悦的形式下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加强。

娱乐是游戏的灵魂,没有娱乐也就没有了游戏。

②竞技性竞技性,主要是就游戏娱乐活动中所包含的竞技心理即争胜心理而言的。

一般说来,游戏娱乐活动多含有程度不一的竞技心理。

(2)阶层性与对象性①阶层性游戏娱乐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显现出阶层性的特征。

a.在上层有宫廷游戏、文人游戏。

宫廷游戏娱乐多与宫廷的特定生活形态相关。

文人游戏较为古雅,以静态的文字游戏为主。

b.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市民游戏的主要参加者:一为在城市居住的、有钱有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一为部分商人及某些无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

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的鲜明特色:一方面为了适应自己的快节奏生活,满足予投机与竞争的心理刺激,他们的游戏娱乐往往有较强的对抗性,博戏盛行,热衷于斗鸡、斗蟋蟀、走马、踢球等;另一方面为了消闲,适应追奇慕异的心理,他们也喜好令人心摇目动的表演性的杂耍娱乐。

c.农民阶层的游戏娱乐第一,农民的文化是民间文化的主体,农民的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底层和基础。

他们的游戏娱乐自然朴实,乡土气息浓郁。

农民游戏的起源多与农业祭祀相关。

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知识能力的增长,它们逐渐变化了性质,大都摆脱了原始迷信的意味,娱乐性更强,或只带着一些对生活的祝愿性质,这是民众文化的自然调节,是有意义的进化。

由于农民生产、生活的相互依赖,农民游戏娱乐显现出较强的互助协作意识。

②对象性a.不同性别的人们对游戏娱乐有不同的偏好,游戏的形态各有特色。

b.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游戏娱乐。

在我国主要是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分。

(3)地域性与民族性①地域性民间游戏娱乐在一定的自然一人文环境中孕育产生。

它的形态往往取决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因此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②民族性a.民族性与地域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区,他们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性,带有地域色彩。

但民族文化心理一经形成,即有强烈的传承性,即使脱离了特定的地域空间,他们还会继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

b.同一类性质的游戏,在不同民族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民族色彩。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一、填空题1.司马迁的史传著作,在指导思想上以史别俗,在写法上________,他因此使历史成为一门与民俗相遇而不相合的学科。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采俗补史【解析】司马迁的民俗观:历史不等于民俗,通过搜集散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来补充叙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一部史书,要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不仅要尊重前代的文化遗产,还要分析社会变迁的历史事实,应该对推动历史文化的各阶层。

各方面人物和社会因素,都要加以记录。

司马迁的史传著作,在指导思想上以史别俗,在写法上采俗补史。

2.在汉代,长安为人世的首府,死人则归________管辖。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泰山神【解析】《论衡·解除》记载“生属长安,死属泰山,死生异处。

”已出现了阴阳两界。

汉代长安为人世的首府,死人则归泰山神管辖。

3.唐代农政思想的核心,要求统治者应具备“________”的意识和相关的“政绩”观念。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勤农【解析】唐代农政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统治者应具备“勤农”的意识和相关的“政绩”观念。

它由唐《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等著作体现出来。

其中,“勤农”,指树立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意识,掌握一套关于气象时令、作物品种、畜禽饲养、耕种灌溉和农具器用的生产知识和技术管理措施。

它还要求把农业生产看成是一种与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行为,认为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农业的丰歉有关。

“政绩”,指把农业经济的兴衰丰歉作为考察统治者治理国家效果的标准。

4.黄遵宪运用当时西方启蒙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民族民俗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思想启蒙利器”【解析】晚清时期,革命思潮高涨,黄遵宪运用当时西方启蒙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利器”。

他说:“天下合国之人、之心、之理没有不同”,因此,“必须研究通晓民俗”,“重邦交、考国俗”。

他把寻找济世良方和呼吁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与综括民俗大义,作为同向选择。

二、名词解释1.美俗善政(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

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

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

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

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