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催化材料解析
同一物质处于不同物相时,其物化性质不同,致使 其催化性能也不同。 例如:氧化铝
4、均匀度
通常希望整个物系具有均匀的组成。
催化剂的表示方法
通常: ➢ 1、用“/” 来区分载体与活性组分
如:Ru/Al2O3,Pt/Al2O3,Pd/SiO2 Au/C
➢ 2、用“-”来区分各活性组分及助剂 Pt-Sn/Al2O3,Fe-AL2O3-K2O
0.54
8.10
1.1.2 催化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G RT ln K
平衡常数取决于反应物与产物的 G 和温度T; G是状态函数,取决于过程的始态和终态。
只有热力学允许,平衡常数较大的反应,加入催化剂才 是有意义的。
同时加速正逆反应速率 但进行正逆反应的操作条件不同
1.1.2催化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催化剂选择性理解
➢ 1、不同催化剂对特定的反应体系有选择性 (机理选择性)
➢ 2、催化剂因催化剂结构不同导致选择性 (扩散选择性)。
问题2:催化剂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何意义?
1.2 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的分类
➢ 1.2.1催化反应分类
1、按催化反应系统物相的均一性进行分类
均相催化反应 多相催化反应 酶催化反应
热分解温度和时间直接影响分解产物的颗粒度 T↗和t ↗,产物的颗粒度↗。
4、熔融法
是将所要求组分的粉末混合物在高温下进行烧结或熔融。 过程:
固体的粉碎→高温熔融和烧结→冷却→破碎成一定粒度 例:(1)磁铁矿(Fe3O4)、碳酸钾、氧化铝与1600℃高
温熔融→在氢气和合成气中还原→得α-Fe-K2O-Al2O3 (2)熔融法和滤沥法结合制加氢催化剂Ni 此法即: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与另一种可溶于碱的金属熔融
1.1.2催化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表1-1 在不同催化剂存在下三聚乙醛解聚的平衡浓度
催化剂
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含 量
达到平衡时的体积增 量
SO2 SO2 SO2 ZnSO4 HCl
0.02 0.063 0.079
2.7 0.15
8.19 8.34 8.20 8.13 8.15草酸Fra bibliotek0.52
8.27
磷酸
1.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及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 1.4.1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1、催化剂的活性 (1)反应速率
转换频率:指单位时间内每个催化活性中心上发生反应的次 数。
目前对活性中心的测量还有一定的困难 (2)转化率表示法
比较时要求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接触时间、原料浓度)相同 2、催化剂的选择性 (1)选择性(S%)
催化材料
第一节、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知识
➢ 1. 1催化作用的特征 ➢ 1.1.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定义
催化剂: 最早:催化剂是一种可以改变一个化学反应速度,而不存在
于产物中的物质。 现代: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却
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 不被明显地消耗的化学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作用
自旋饱和分子或固体物质
自旋不饱和分子或固体物 质
过渡金属,过渡金属氧 酸,碱,盐,氧化物,分子筛 (硫)化物,过渡金属盐,
金属有机络合物
裂解,水合,脂化,烷基化, 加氢,脱氢,氧化,氨氧
歧化,异构化
化
➢ 1.2.2 催化剂分类 ➢ 1、按元素周期律分类
主族:主要做酸碱型催化剂, 其化合物容易形成离子键
压或微微加热,排除载体空隙中的空气
(2)等体积溶液浸渍法:当载体能选择性吸附活性组分时 应用
(3)多次浸渍法 适用于:活性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较小;或载入的活性组
分量过大;或多组分溶液浸渍
(4)蒸气相浸渍 适于:活性组分是易挥发的化合物
优点:
(1)催化剂的宏观结构易于控制 所得催化剂其表面积和孔结构接近于所用载体的数值
组成 制备方法
决定 催化剂结构
固体催化剂组成与结构关系:
1、分散度
初级粒子:尺寸为埃级(10-10m),内部为紧密结合的原始粒 子
次级粒子:微米级( 10-6m ),由初级粒子以较弱的附着力 聚集而成
2、化合态
化合态:金属单质、化合物、固溶体 不同化合态的活性组分以不同的机理进行催化 例:
3、物相
成合金→粉碎成粉末→碱滤沥法除去另一种金属→得骨架 结构的金属催化剂(骨架催化剂) 此法也可制得多组分金属骨架催化剂 影响因素:滤沥温度和碱的浓度(直接影响催化剂晶粒大小)
T↗和c↗,晶粒↘。
5、还原法
氧化物→金属
还 原
还原的方法:熔盐电解法、碳还原法、CO或H2还原
H2还原制得粒子是多孔的
6、其他方法
2、按反应类型进行分类
➢ 3、按反应机理进行分类
(1)酸碱型催化反应 (2)氧化还原型催化反应
比较项目
酸碱型催化反应
氧化还原型催化反应
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 作用
电子对的接受或电荷密度的分 布发生变化
单个电子转移
反应物化学变化
非均裂或极化
均裂
生成活性中间物种 催化剂 催化剂举例 反应举例
自旋饱和的物种(离子型物种)自基旋型不物饱种和)的物种(自由
甲醇氧化反应的不 同能垒变化示意图
热反应时生成CO2比 生成甲醛的能垒小很
多
CH3OH+O2=CO2+2H2O
催化反应时,生成CO 和CO2的能垒明显高于
生成甲醛的能垒
CH3OH+O2=HCHO+2H2O
反应产物具有选择性的主要原 因仍然是由于催化剂可以显著 降低主反应的活化能,而副反 应活化能的降低则不明显
2、催化循环的建立
此及即为催化反应与化学计量反应的差别 关键:化学键合结合的强弱,原因: (1)非缔合活化催化循环 非缔合活化催化循环特点:
催化剂以两种明显的价态存在; 反应物的活化经过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间明显的电子转 移过程
例 如 :
该反应过程的催化循环图:
(2)缔合活化催化循环
特点:催化剂没有价态的改变; 反应物分子活化经由催化剂与反应物配位,形成络合
少量,本无活性或活性很小,但能显著的改善催化 剂效能,包括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等
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分散剂、粘合剂和支 撑体
助催化剂的分类:
结构型助催化剂 调变型助催化剂 扩散型助催化剂 毒化型助催化剂
载体的作用:
分散作用 稳定化作用 支撑作用 传热和稀释作用 助催化作用
➢ 1.3.2 固体催化剂的结构
➢ 第一,对某一催化反应进行正反应和进行逆反应的操 作条件(温度、压力、进料组成)往往会有很大差别, 这对催化剂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
➢ 第二,对正反应或逆反应在进行中所引起的副反应也 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些副反应会引起催化剂性能变 化。
催化作用的特征 — 2、催化作用通过改变反应历程而改变反应速度
2、扩散控制的判断和消除
外扩散的阻力来自静止的边界层,流体的线速直接影 响静止层的厚度。 外扩散影响的判断:
内扩散阻力来自催化剂颗 粒孔隙内径和长度 影响因素:颗粒大小和孔 径大小
通过实验可以确定是否存 在内扩散的影响
1.5.3 多相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
化学过程:反应物化学吸附生成活性中间物种;
活性中间物种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产物; 吸附的产物通过脱附得到产物。
1、活性中间物种的形成
活性中间物种是在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中生成的物种。 在多相催化中,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是靠 化学吸附生成活性中间物种的。 化学吸附产生化学键合力,化学键合力使反应物分子化 学键断裂或电子云重排,生成活性很高的离子、自由基、强 烈极化反应物分子 例:
离子、自由基、强烈极化反应物分子活性高的原因:
稳定性:
1.5 多相催化反应体系的分析
1.5.1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步骤
1.5.2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 1、外扩散和内扩散
外扩散: 反应物分子从流体体相通过覆盖在气、固边界层 的静止气膜(或液膜)层达到颗粒外表面,或者产物分子 从颗粒外表面通过静止层进入流体体相的过程。
内扩散:反应物分子由颗粒外表面进入颗粒孔隙内部,或者 是产物分子由孔隙内部扩散到颗粒外表面的过程。
副族:主要做氧化还原型催化剂 金属单质及化合物在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
➢ 2、按固体催化剂的导电性及化学形态分类
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1.3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
➢ 1.3.1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 单组元催化剂 ➢ 多组元催化剂
主催化剂
活性成分,主体
共催化剂 助催化剂
载体
与助催化剂同时起催化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重压、温度骤变等引起的种种应力,是催化剂不产生粉碎 破裂、不导致反应床层阻力升高或堵塞管道,使反应能够 平稳进行。
1.4.2 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总体:适宜的活性、高选择性和长寿命
活性:通常需要活性高,但对一些热效应比较大的需适宜的 活性
选择性:要求具有高选择性,这样可以降低原料消耗;简化 产物的后处理;节约成本;某些是保证反应平稳的必要条 件
关于可逆反应
根据微观可逆原理,假如一个催化反应是可逆的,则 一个加速正反应速率的催化剂也应加速逆反应速率,以保 持 K平不变(K平= K正/K逆)。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能加速正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催化剂 也应该能加速逆反应速率。
1.1.2催化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问题1:实际工业上催化正反应、逆反应 时为什么往往选用不同的催化剂?
度、pH值、加料顺序、搅拌强度、沉淀物的生成速度、 沉淀时间、沉淀物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沉淀终点的控制和防止杂质的引入: 沉淀物的洗涤:
2、浸渍法
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常用的方法 将一定形状尺寸的载体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的水溶液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