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工程模板支架工程监理细则

地铁工程模板支架工程监理细则

**市轨道交通城郊铁路二期工程土建施工监理A标段模板支架施工监理细则编制:批准:**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市轨南四环至**南站城郊铁路二期工程土建施工监理A合同段监理部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第二章编制依据 (1)第三章总监的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模板支架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工程概况**市南四环至**南站城郊铁路二期工程为一期工程的延伸线,起于一期工程终点**站东侧终端盾构井,沿规划迎宾大道、**路敷设,止于**南站。

线路全长9.116 km,均为地下线,设站4座,其中换乘站1座;东端设停车场一处,主变电站与一期工程共用。

本次城郊铁路二期土建施工监理范围为A、B两个合同段,包括3个地下车站、4个地下盾构区间,分别为**东站、**站、**站、一期工程终端井(不含)至**东站区间、**东站至**站区间、**站至**站区间、**站至**南站区间。

**东站:为**市轨道交通城郊铁路二期工程第一座车站。

本站周边规划为**服务设施用地,车站西侧为规划T4航站楼用地,南侧为规划停车场用地,车站东南侧为军事用地。

目前,周围现状为荒地和部分农田,无现状管线,车站为地下2层岛式单柱双跨车站,站后设置单停车线,全长478.6m,车站标准段宽度20.9m,盾构段宽度24.8m,标准段基坑深约18.5m,盾构段基坑深约20.4m,远期规划车站中心覆土约为2.0m,车站位置目前现状为农田和空地,采用明挖法施工。

**站:位于规划**与站场五街之间,沿现划东西向迎宾大道敷设。

主体结构为地下两层框架式车站,车站总长212.35m,标准段宽19.7m,车站顶板覆土为3.0m。

**站:沿规划**路南北向设置,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主体结构为地下两层框架式车站,车站总长210.2m,标准段宽20.70m,车站顶板覆土为3.0m。

一期终端井~**东站区间:始于城郊线一期终端井,向东延伸到达**东站。

本场地周边主要为农田、荒地,地面标高为145.03~152.4m,地势较平缓,区间线路纵坡设计为“V”形坡,最大坡度28‰,最小坡度10‰。

区间最大埋深19.95m,最小埋深为15.15m。

区间左线长1041.5m,右线长1041.5m,全长2083m。

区间均采用盾构法施工。

盾构采用错缝拼装管片,宽6.0m(外径),高6.0m(外径),在区间右K62+340.000位置设置一个联络通道兼泵房。

联络通道在地面旋喷加固后采用矿山法施工。

**东站~**站区间:场地周边主要为农田、荒地,区间最大坡度12‰,最小坡度2‰。

区间最大埋深17.8m,最小埋深为6.2m。

区间左线长2252.548m,右线长2446.748m,全长4699.296m。

区间均采用盾构法施工。

盾构采用错缝拼装管片,宽6.0m(外径),高6.0m(外径),在区间右K63+790.000、右K64+950.000、右K65+320.000位置设置3个联络通道兼泵房,在区间右K64+380.000位置设置一个区间风井兼联络通道。

联络通道在地面旋喷加固后采用矿山法施工。

**站~**站区间:线路出**站后,线路沿迎宾大道向东敷设,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后,在**路口转向南敷设至**站,南水北调干渠现已经施工完成,水深大约8.5m。

全长2374.888m,为全线最长区间,线间距约13~15m,线路最大纵坡2.8%,区间设置3座联络通道。

拱顶覆土厚度6.2~17.8m,区间均采用盾构法施工。

盾构采用错缝拼装管片,宽6.0m(外径),高6.0m(外径),联络通道采用复合式衬砌,为单层单跨拱顶直墙结构,采用矿山法施工。

**站~**南站区间:线路出**站后,线路沿**路向南敷设,下穿晶店村,直至**南站,**路规划道路红线宽60m,右线长度约1343.405m。

线间距约14~17m,线路最大坡度2.6%,区间设置一座联络通道。

拱顶覆土厚度约2.4m~19.3m。

区间施工采用盾构法加明挖法,在里程K68+484.420~K69+682.000内采用盾构法施工,在里程K69+682.000~K69+827.825内采用明挖法施工,明挖区间设置一盾构井。

区间里程K68+484.420~K69+682.000内,右线断面均为单线单洞圆形断面,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采用错缝拼装管片,宽6.0m(外径),高6.0m(外径),联络通道采用复合式衬砌,为单层单跨拱顶直墙结构,采用矿山法施工。

第二章编制依据本项目监理实施要则的编制依据如下: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2. 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37号)3.《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4.《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0)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7)6.经批准的监理规划7.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8.专业工程相关规范、标准9.经审查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第三章总监的职责第四章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第五章模板支架监理工作控制要点(一)事前监理控制要点与方法:1.高支撑模板系统是指高于或等于 4.5m的模板及其支撑系统。

2.高支撑模板系统应采用钢支撑作立柱,不得使用竹木作立柱,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的钢支撑材料搭设支撑。

3.高支撑模板系统的钢支撑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4.建设工程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必须经企业的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审批、签字并加盖企业技术和安全部门的公章;技术方案报送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方案。

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由有资格的评审机构组织不少于5人的专家组进行专项安全论证审查。

论证评审报告由评审机构出具,参与评审的专家签名并加盖评审机构公章。

5.高支撑模板系统的技术方案应包括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搭设与拆除,混凝土浇筑方法和浇筑过程观测及安全控制要求等方面内容。

6.高支撑模板系统技术方案的编写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标准和规定,结合工程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并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技术方案应有计算书,计算书应包括施工荷载计算,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抗倾覆等方面的验算,支承层承载的验算。

⑵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应考虑下列各项荷载:①模板及其支架自重;②新浇筑混凝土自重;③钢筋自重;④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⑤泵送混凝土产生的施工荷载。

⑶对已重复使用多次的模板,支撑材料,应作必要的强度测试,技术方案应以材料强度实测值作为计算依据。

⑷技术方案应有支撑平面布置图,模板及其支撑的立面图和剖面图,节点大样等施工图。

⑸高支撑模板立柱 4.5m以下部分,应设置不少于两道的纵横水平拉杆;立柱4.5m以上部分每增高 1.5m应相应加设一道水平拉杆。

剪刀撑应纵横设置,且不少于两道,其间距不得超过 6.5m;支撑主梁的立柱必须设置剪刀撑。

⑹对于特殊的工程结构,当模板面非水平面或施工荷载不均衡时,应按整体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计算确定水平拉杆、剪刀撑的设置。

⑺由于佛山市可能有台风,还应验算模板及其支架在自重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性。

(二)事中监理控制要点与方法:1.施工单位应明确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负责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应在高支模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前向作业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并将书面交底记录交监理公司备案。

2.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应按经审批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方案未经原审批部门同意,任何人不得修改变更。

3.支模立柱基础必须坚固,按设计计算要求严格控制支架沉降量。

支架的压缩变形值或弹性挠度,不得超过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

立柱的支承面是泥土地面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并应在平整、夯实后加设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垫块支承立柱。

4.支模分段或整体搭设安装完毕,经企业技术和安全负责人或其书面委托人主持分段或整体检查合格,报监理公司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钢筋安装。

5.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作业人员不得从支撑系统爬上爬下。

6.支模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并由安全员在现场监护。

7.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单位应派安全员专职观察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暂停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人检查,报监理公司同意后方可复工。

8.监理公司应指派监理工程师对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技术方案的实施和各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发出监理通知,通知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施工单位整改完毕后,将整改情况书面报送监理公司备案。

9.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监理工程师应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复检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⑴施工单位未编制高支撑模板技术方案或将未经审批的技术方案交付现场施工。

⑵高支撑模板施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三)事后监理控制要点与方法:1.浇筑砼时要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木工随浇筑进度检查支顶、模板。

如有意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该项工作要坚持到砼终凝后才能结束。

2.楼面施工人员要严格控制按施工方案浇筑砼,尤其需分层浇筑的必须分层浇筑。

浇筑后,观察表面是否有下沉现象,该工作要坚持到砼终凝后,如有必要及时补支顶。

3.砼泵立管不能和支撑与模板有任何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