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_以行政管理范畴责任与刑法范畴责任的区分为视角

论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_以行政管理范畴责任与刑法范畴责任的区分为视角


・司法天地・
条例》 第九十二条的规定: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 逃逸的 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将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上述条例认定 行为人的全部责任作为评价其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因素, 则违背了根据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进行实质分析判 断的原则; 同时, 在此基础上再将上述逃逸行为作为法定刑升格 的情节予以考量, 显然也违背了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四、 司法实践中应把握和完善的问题 (一) 严格区分责任 1. 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 应围绕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 件, 严格分清事故责任, 特别是对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运输管 理法规认定的责任仔细甄别, 准确认定行为人的刑法意义责任。 2. 交通管理部门作为勘查事故现场和区分事故责任的职能 部门, 在处理涉嫌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中, 应改变现有将行政范 畴责任因素如酒后、 无证驾驶等与刑事范畴责任因素即违章驾驶 综合考量的行政认定模式, 单独考量行为人是否违章驾驶以及违 章驾驶的过错程度, 以准确认定责任。 (二) 刑事追究与行政处理并行 如前文所述, 在办理涉嫌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中, 违章驾驶 之外的责任因素并被排除在刑事评价之外。 但是, 从行政管理角 度考量, 行为人诸如酒后、 无证驾驶等行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隐 患且妨害行政管理, 如果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涉嫌犯罪, 交通 管理部门可以在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 针对其违反行政管理的 行为做出行政处罚等处理, 确保对行为人的过错行为全面评价。 (三)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责任认定 司法实践中,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事故责任认定往往只根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的规定一概认定为全部责任, 从追究 刑事责任的角度看, 有失偏颇。 但是, 在案件处理中, 行为人逃逸 特别是驾车逃逸的行为给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 度, 以致于交通管理部门直接根据逃逸行为认定责任。 但这种责任认定如果被采纳为刑事追究的考量依据, 则有可 能错误的追究刑事责任, 使本未违章驾驶或者违章责任未达到构 成犯罪要求的行为人错误的受到追诉。逃逸的行为人应当承担 相应的行政责任, 但不能据此承担刑事责任, 否则有违刑法的实 体正义。为更好的认定事故责任, 笔者认为: 1. 交通管理部门对行为人逃逸的案件应更为细致的勘查现 场和调取旁证等证据, 尽可能的调取更多的证据。 2. 对上述案件的责任认定, 应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 允许一 定程度下的事实推定。 根据一般的常识和经验, 将一定的事实推 定上升为法律推定。 3. 加大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行政处罚力度, 提高行为人逃逸的 成本。 交通肇事罪中的责任认定应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进行实质的分析判断, 而不能简单的采纳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 定③。 只有严格区分责任, 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才能准确认定犯 罪。
・司法天地・
2010 年 7 月 (中)
论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
——以行政管理范畴责任与刑法范畴责任的区分为视角
陈 波
摘 要 交通肇事罪是特殊的过失犯罪, 事故责任是确定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构罪的基础。而在司法实践中, 对交通管理部 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意见的采信, 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往往导致扩张认定交通肇事罪。本文拟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的 特征与本质的探究, 以行政管理范畴责任与刑法范畴责任的区分为视角, 论述只有违章驾车行为才能作为认定交通肇事罪 评价的责任因素, 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刑法范畴责任因素; 并对司法实践中如何严格区分责任等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 责任认定 刑法范畴责任 行政管理范畴 中图分类号: D9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0)07-112-02 一、 问题的提出 交通肇事罪在刑法条文体系中属危害公共安全类罪, 且是特 殊的过失犯罪形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 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的规定, 认定交通肇事罪必 须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 司法实践中, 对交通管理部门 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意见的采信, 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往往 将事故责任认定的意见作为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唯一依据, 特别是 对交通管理部门根据行政管理法规和条例认定的本与危害结果 无刑法意义因果关系的责任情节, 不加区分的纳入认定交通肇事 罪的责任情节体系, 导致扩张认定交通肇事罪。 如行为人驾车发 生交通事故后逃逸, 由于逃逸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且应负全 部责任的行为, 交通管理部门在进行责任认定时, 根据上述行政 法规将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认定行为人负全部责任。但 是, 如果行为人没有任何违章驾驶的行为, 却仅仅因为逃逸而要 承担刑事责任, 显然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 上述问题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是相背离的, 亟待厘清和完善。 二、 交通肇事罪的探究 根据我国 《刑法》 133 条的规定, 第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 运输管理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致人重伤、 死亡或者使公 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一) 交通肇事罪的特征 交通肇事罪是法定犯的一种, 与行政管理法规有着密切的联 系, 突出体现在该罪名的客观要件中, 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的肇事行为。 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 明确要求在区分责 任的基础上认定交通肇事罪后, 对交通肇事的认定更凸显出行政 色彩, 即以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做出的责任认定 为参考。 (二) 交通肇事罪的本质 但是, 交通肇事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 其本质是危害公共安 全的犯罪行为。因此, 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一方面根据刑法分 则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不能脱离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制; 但另一方 面,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刑法总则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一般规 定, 准确的认定交通肇事罪。 根据刑法理论通说和立法设计的交通肇事罪法定刑档次, 交
注释: ①③张明楷. 刑法学 (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 . 2007 年版. 209 页, 542 页. 第 第 ②熊选国. 刑法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疑难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117 页.
113
112
2010 年 7 月(中)
事故责任认定的体系。这是行政执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但是, 从交通肇事罪认定角度考量, 上述因素并非直接导致 危害结果发生, 只是存在交通事故的隐患, 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而现实的行为是行为人的违章驾车行为。 换言之, 行为人酒后或 无证驾车, 如果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的驾车行为, 即使发生交通事 故, 由于介入了他人违章驾车的行为, 其对事故的发生是不用承 担刑事责任的。 从因果关系的发展看, 酒后或无证驾车行为与危 害后果之间介入了能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违章驾车行为, 而中断 了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不能作为刑事责任认定的依据, 只是 导致违章驾车的隐患之一。 (二) “责任与行为同时存在” 原则决定了行为人的主观罪过 是违章驾车行为时的心态 交通肇事罪行为人的责任形式是过失, 即应当预见自己违反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因为疏忽大意 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 态。如前所述, 酒后或无证驾车行为是导致违章驾驶的诱因。有 一种观点就认为, 行为人酒后或无证驾车时, 应当预见到上述行 为可能导致违章驾驶进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由于疏忽大意或者 过于自信而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 因此, 酒后或无证驾车行为是 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笔者认为, 上述观点违背了 “责任与 行为同时存在” 的刑法原则。 “责任与行为同时存在” 是现代刑法理论公认的命题, 是指行 为人的主观罪过是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时的心理态度, 故意、 过失的有无及其形式都应以行为时为基准进行判断①, 准确的说, 应以与危害结果有刑法意义因果关系的行为时为基准。如前所 述, 基于对交通肇事罪因果关系的分析, 只有违章驾车行为是行 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因此, 行为实施违章驾车行为时 的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心态, 才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 主观基础, 而非行为对酒后或无证驾驶的主观心态。 (三) 司法解释的规定体现了行政管理范畴责任因素与刑法 范畴责任因素的严格区分 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第二条第二款, 对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 伤,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 并具有酒后、 吸食毒品后、 无驾驶资 格驾驶机动车辆, 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安全机件失灵以及无牌 证、 已报废机动车辆而驾驶, 以及严重超载驾驶和为逃避法律追 究逃离事故现场的情形之一的行为, 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这表明, 上述列举的情形并非认定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因素, 只是最高司法机关基于打击犯罪的需要, 将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行 为与上述情节综合考量, 而认定为犯罪行为。因为根据 “禁止重 复评价” 原则, 在定罪量刑时, 禁止对同一犯罪构成事实予以两次 或两次以上的法律评价②; 如果将上述情节作为交通肇事罪构成 要件的责任因素进行评价, 而在此之外又将上述情节与交通肇事 的行为和危害后果综合评价, 意味着将上述情节两次评价, 违背 了 “禁止重复评价” 的法律原则。 又如, 《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司法解释的精神, 应是在交 通肇事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前提下, 将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 跑的情节作为法定刑升格的条件。 但根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
作者简介: 陈波,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通肇事罪的主观责任形式是过失, 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 信的过失; 客观行为是从事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规则驾驶车辆 的行为, 或非从事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且该行为 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未介入非正常因素的因果关系。 因此, 从犯罪的角度认定从事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肇事罪的责 任因素, 应当是直接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违章驾车行为对危害结 果的发生所起作用力的大小。 因为一方面, 从刑法意义因果关系 的角度分析, 在交通肇事中, 只有违章驾车行为才能直接导致危 害后果的发生, 而不包括违章驾车行为之外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 法规的行为。另一方面, 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既是行政法规, 也是 技术规范。只有违反该技术规范要求遵循的具体驾驶车辆规则 的行为, 才有可能被评价为交通肇事犯罪; 而由于其它原因导致 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形, 不可能被评价为交通肇事罪。 三、 行政管理范畴与刑法范畴责任的区分 根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和 的规 定, 认定交通肇事人的责任因素类型包括违章驾车, 酒后、 吸食毒 品后驾车, 无驾驶资格驾车, 明知车辆有瑕疵、 无牌证或报废而驾 车, 超载驾驶以及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等情形。 上述 责任因素均是行政管理部门对交通肇事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进行 行政处罚的根据。但是, 在认定交通肇事犯罪中, 不能不加区分 的将上述因素都纳入评价范围,才能作为认定交通肇事罪评价的责任因 素, 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刑法范畴责任因素。 (一) 刑法意义因果关系的判断基础决定了违章驾驶之外的 因素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评价的责任因素 我国刑法理论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学说较多, 但通说均认为因 果关系的判断基础是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 且行为与结果之间没 有介入能独立导致结果发生的非正常因素。 在交通肇事中, 行为 人的违章驾车行为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是作为责任认定考 量的依据。 而诸如酒后、 吸食毒品后驾车, 无证驾车, 超载驾车和驾驶有 瑕疵车辆等行为, 是交通事故的潜在隐患, 危及公共安全, 出于交 通管理的需要, 故行政管理法规将上述因素作为行政处罚考量的 依据; 在对交通肇事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时, 同样将上述因素纳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