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首先,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就是劳动群众。

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与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灯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其次,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首先通过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设施体现出来,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物质设施,任何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都无法进行,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就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

最后,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又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与完成,必然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就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它就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就就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与一切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联系实际说明人对物质世界实
践把握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就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与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改造与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实践不就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就是社会活动,人们总就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与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实践主体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就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与人类客体实践客体三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

实践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
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成果,都就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二,实践具有优化主体的功能。

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在现实的社会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就是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决定其她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就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

科学实验就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分化与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就是指实践。

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人就是惟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

由于自然界却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类必然面临着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创造自己生活环境的任务,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与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且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

在造就自然基础与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环节。

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实践决策。

实践决策就是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一个首要前提,就就是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与“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

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

当实践主体作出进行某项实践活动的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实践目标。

实践目标不就是对现存事物的简单反映,而就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

这种提前反映就是以对现存事物的反映为基础的。

第三,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实践目标制定之后,除了选择好实践工具、优化实践主体之外,科学的组织管理就成为实践活动持续、健康、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

第四,实践结果的检验。

实践过程的终结,形成了相应的实践结果。

实践结果就是实践过程中各种因素融合的产物。

它意味着实践目标在被改变了的客体中的实现程度。

主体的一切努力也就最终凝结在这种对象物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