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
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
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
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
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
众皆倾倒。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
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
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
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即著名的《水调歌头》一词)。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
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
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
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
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
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在《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
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
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
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
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
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